项羽是因为身边缺少有名的谋事,将领才输给刘邦的吗?

2025-04-04 03:34: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对于你的补充:第一个问题,不全是

第2个问题:不一定.
分析:项羽未得天下并不是因为他身边缺少谋事,军事家,会打仗的人.其实凭他的才能,再加上范增就已经足够了.在范增还在时他打过和过的胜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他为什么最终还是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天下?
这是由他本身的性格以及当时的一些客观因素决定的.
在鸿门一宴后,项羽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这位常胜将军失去了天下。
从事情的形势来看,项羽始终是占上风的,曹无伤的告密使他更深入地了解了沛公的动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项羽太讲究“义”——这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面对樊哙的无礼闯帐,他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敌意,因此让沛公一方抓住了把柄,轻而易举地逃脱。很多次,项羽抓住了刘邦或是他手下的重要人物,都因为他的"义"以及虞姬的劝说而为即时将他们处死,正所谓"放虎归山".
项伯在得知情况后甚至未加一分思考就把一切都告诉了曾经的救命恩人张良——这大概是项羽一方讲究义的又一体现,此举铸成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项羽及手下过于武断,甚至没有分清敌友,只考虑到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却没有对国情多加思索。作为君王只顾及个人得失,必然会使国家走向灭亡。
莫非刘邦一方一点道义都不讲?其实并非如此。从樊哙闯帐的细节中就可看出,项王赐其卮酒,他先拜谢;在义责项羽的过程中,他替刘邦求赏,讥讽项王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项王的一丝崇敬。他那看似无礼的闯帐,体现的是他对沛公的忠诚,正如他本人所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怎么能说他不讲“义”呢?实际上项羽一方并不是因为讲义而溃败,夺去他的天下的是他自己一方的拘泥与古板。
另一个原因——用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来说——项羽一方不够“团结”,缺乏主见。在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上,项羽及手下互相之间存在分歧。项庄在鸿门宴上舞剑,试图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遮挡刘邦;在刘邦逃走以后,项羽仍在指责手下“不足与谋”,给了敌方可乘之机。这样,项羽的军队成了一盘散沙,谈何百战百胜?
再看刘邦这一方,其实大多数的原因,只需要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反过来看就可以了.

回答2:

不是,他当时有,只是自己不会用
也没用,他的人才都是被逼走的,因为他不会用人

回答3:

不是。他对刘邦不得不夸奖,因为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本纪》里面固然给刘邦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觉得刘邦当皇帝是天定的,但是在其他人的传记里面司马迁把他的缺点都捅出来了。
而项羽则失败了,也就是说,没有人逼着司马迁去夸奖他,但是司马迁还是客观的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皇帝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爱憎了。至于最后说"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是评价项羽的,因为项羽毕竟失败了,他是英雄,但他有很大的缺点。我觉得这里面好象有为项羽惋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