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整个中华民族变迁史中,是一个非常文弱的朝代,科技、文化水平都发展到了世界的巅峰,而且非常富有,但武力却非常弱小。有不少人曾对宋朝对外战争做过统计,其胜率达到了七成,比汉、唐都高,那为何宋朝还如此孱弱呢?宋朝的孱弱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失去了重要的军事重地燕云十六州,其二是整个宋朝发展中都重文轻武。
丢失燕云十六州,军队空有其表
在以骑兵为主的封建王朝,燕云十六州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地,首先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中原地带一马平川,特别是北宋建立之后,北宋大片疆域都是一马平川的地带,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守护,中原就直接暴露在了外族的铁蹄之下。其次燕云十六州是重要的产马地,中原地带习惯了农耕生活,马匹很少,能够养马的地方也不多,燕云十六州是非常重要的养马地。
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自此之后,宋朝一直都没有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有了燕云十六州,外族力量在增强,而汉人势力在减弱,此消彼长之下,北宋虽然整体战争胜率在七成以上,但重要战役都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对燕云十六州收复战争。没有燕云十六州,宋朝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就像一直被圈养的羔羊,外族想割一块肉就割一块儿,岁贡就是例子。
除了燕云十六州,还有就是宋朝军队的问题,宋朝的军队恐怕就一个岳家军还可以,除了岳家军,其余军队大多都是虚有其表的存在,军队数量多,但战斗力非常弱。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曾经裁撤了36万军队,想要精简军队,练就精兵,可是因为王安石触动了一些利益集团,导致变法失败。再之后,宋朝的军队已经失去了和北方外族一战的实力,对外战争胜率高,那是因为宋朝就没有进行多少主动战争,都是守着城墙等着外族来进攻。
燕云十六州不存,军队内部腐败,没有战斗力,空有几十万军队,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从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帝国的军事实力。
重文轻武,打仗一味请和
宋朝军队不经打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是宋朝的国策强调以文治国。唐朝以武治国,最后导致了藩镇割据的情况,而赵匡胤当皇帝也是以武力为主,但为了宋朝的长治久安,自以为学到了的赵匡胤对武将进行了杯酒释兵权,这就造成了宋朝自始至终都不重视武将。
一个国家,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朝的统治者自以为国家会因为武将而动乱,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武力,怎么守护国家。宋朝的文化、经济以及科技都发展到了世界巅峰,四大发明基本都是在宋朝完善或者出现的。宋朝的畸形发展,让文明达到了巅峰,但却失去了守护国家的力量。
这种重文轻武的国策在打仗中的表现就是一味请和,有句话说得好,文人造反三年不行,这句话的深层次意思就是文人是不太喜欢打仗的,在宋朝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是阻止战争的,宁愿花钱来买和平,也不愿挑起战争。在朝堂上,武将的力量薄弱,而文臣的力量强大,武将想要打仗,但文臣却阻止,最后的结果就是花钱来买和平。
澶渊之盟如今被一些人洗白,认为澶渊之盟让宋辽两国和平了上百年,但这也是一个不平等的盟约,宋朝每年都要给辽国一定数量的岁币。一个国家,依靠钱财来购买和平,这是直接将命运交给了别人,是非常不可靠的做法。
宋朝对外战争,确实胜率比较高,但对外的主动战争却没有多大成果,而一味地求和,更让这个国家失去了进攻欲望,最后只能在周边国家的征伐下左右逢源,苟延残喘。
读史知兴衰。宋朝的失败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因为这是一个以文治国的大朝代,不可否认,我国历史上朝代众多,以文治国的国家不是没有,但宋朝是最典型的。宋朝的例子证明了,以文治国是不可能的,最后只会造成国家的孱弱。对于封建王朝,文死谏、武死战才是最好的治国策略,虽然宋朝一开始没有燕云十六州,但如果后面一直保持进取之心,以宋朝的国力完全可以打造一支精兵,夺回燕云十六州也并不是难事。一个国家不在乎开始怎么样,有多大的困境,关键是有没有保家卫国的决心。
宋朝如果没实行重文轻武,那么宋朝是可以拿下燕云16州的,因为宋朝完全有实力供养起一支很强大的军队。
肯定可以。因为宋朝会把军事放在首位,锻炼强大的军队。所以能拿下燕云十六州。
不能,因为宋朝缺少优质的战马,无法打造强大的骑兵,依然拿不下燕云16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