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做间接分裂,由W. Fleming于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E. Strasburger(1880)年发现于植物。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高等植物)。是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
有丝分裂过程详解:
一个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分G1、S和G2期,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和分裂末期。分裂间期中G1期与G2期进行RNA(即核糖核酸)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染色质在此期间加倍;其中,G1期主要是染色体蛋白质和DNA解旋酶的合成,G2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在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没有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分裂前期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螺旋缠绕并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质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即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最终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分裂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分开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分裂末期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然后细胞一份为二,末期结束。
所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
所以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在有丝分裂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d,c错误a、染色质丝螺旋化开始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a正确;
b、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最清晰,b错误;
c、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也加倍
间期和末期
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