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盆地在盆地类型、沉积相、储层性质、圈闭特征和原油性质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由此控制油气采收率的分布特征。
(一)古生代海相盆地
中国古生代形成塔里木、华北、扬子和羌塘4个海相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使许多陆缘海盆成为造山带的组成部分,陆表海盆也成为构造盆地,被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叠复,油气资源分布极其复杂。
盆地类型以克拉通为主,沉积相主要为浅海台地相、滩相等,储层岩性主要为渗透性较差的碳酸盐岩,圈闭类型以古隆起、背斜和地层型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较小,平均采收率为23.57%。
(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
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在不同地区有完全不同的发育背景,东部地区地壳伸展减薄、西部地区地壳南北向挤压增厚、中部地区地壳相对稳定。
(1)总体上,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类型以裂谷、坳陷和前陆为主,沉积相主要为陆相河流三角洲,储层岩性主要为渗透性较好的砂岩,圈闭类型以背斜、断块和岩性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较大,平均采收率为38.01%。
(2)东部地区,盆地类型以断陷和坳陷为主,沉积相主要为河流三角洲,储层岩性主要为渗透性好的砂岩,圈闭类型以背斜、断块和岩性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大,平均采收率为38.8%。
(3)中部地区,盆地类型以坳陷为主,沉积相主要为河流三角洲,储层岩性主要为渗透性差的砂岩,圈闭类型以岩性和背斜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较小,平均采收率为27.15%。
(4)西部地区,盆地类型以前陆为主,沉积相主要为河流三角洲,储层岩性主要为渗透性较好的砂岩,圈闭类型以背斜和岩性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较大,平均采收率为27.99%。
(三)新生代海域盆地
中国海域紧邻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系,南海盆地是洋壳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地,其余盆地曾是相邻陆上盆地的组成部分。在古南海扩张向北海侵过程中,新近纪有海相沉积。
新生代海域盆地类型以陆缘裂谷为主,沉积相既有海相又有陆相河流湖泊,储层岩性既有碎屑岩又有碳酸盐岩、渗透性较好,圈闭类型以背斜、断块为主,原油比重和粘度较小,平均采收率为25.94%(图2-1、表2-1)。
表2-1 我国不同构造背景油藏主要参数对比表
图2-1 我国不同构造背景盆地油气采收率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