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指什么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

2025-03-26 09:20: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做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由纯铜和锡形成的合金成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就是铅青铜,而铜、锡、铅形成的合金,则锡铅青铜。古代青铜主要指铜与锡、铅的合金。按其铜锡铅的比例,把它分为:纯铜型、铜锡型、铜铅型、铜锡铅型这四类。纯铜型含铜量大于90%,含锡量小于2%,含铅量小于3%。铜锡型含锡量大于3%,含铅量小于2%。铜锡铅型含锡量大于2%,含铅量大3%。铜铅型含锡量少于2%,含铅量小于23%。

红铜也成纯铜。因为其含铜量高达98%-99%,具有红色的金属光泽,所以叫红铜。红铜硬度较低,布氏硬度为35,可以直接捶打成器。青铜是红铜加入锡铅制成的,成金黄色,生锈后呈青绿色,因此叫青铜。加锡的青铜合金有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泽。把铅加入铜中,能使铜液在浇筑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与纯铜相比,青铜熔点较低,硬度增高,金属光泽和耐腐蚀性好。纯铜的熔点为1083℃,若加15%的锡,熔点降低到960℃,若加25%的锡,熔点降低到800℃。就硬度来说,纯铜的布氏硬度为35,若加5%-7%的锡就增高到50-65,若加7%-9%的锡就增高到65-70,若加,9%-10%的锡就增高到70-100

夏代中期人们就能铸造锡青铜,稍晚使就能够铸造高铅的铅锡青铜。商代时,青铜铸造工艺发展到了有意识控制铜、锡、铅的比例来冶炼不同种类青铜器的较高阶段。西周时期青铜容器中,高锡和含锡量中等偏高的锡青铜,以及高锡或含锡量中等偏高的铜锡铅三元青铜。成为青铜合金中的主要部分。

回答2:

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由青铜铸造,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
汉代的典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nǔ)、剑、戈、锻(duàn)。但《吕览》中说五兵是指矛、戟(jǐ)、钺(yuè)、楯(dùn)、矤(shěn)。说法不一。现存的青铜兵器大体有戈、戟(jǐ)、矛、戍(shù)、剑、刀、镞、弩(nǔ)机等十一类。
一、戈
戈是一种兵器,也是商周时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因此“戈”也是一般兵器或战争的代名词。

妇好墓随葬的铜戈

战国铜戈

铜戈头部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小屯出土戈所见安柲(bì)方法示意图

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较早的,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且一直延续使用至战国、秦,其间形制虽有所变化,但其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
二、矛
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

战国铜矛

铜矛头

从殷代开始,矛即成为一种重要的较习见的青铜武器。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大墓南墓道曾出土成捆的矛七百余件。因为此种武器锋刃在前,用于冲刺,故亦称作刺兵。矛整体包括三部分,即铜矛头、矛柲(bì)(即矛柄)与柲(bì)下端所安铜镦(duì)。
三、铍(pí)
铍(pí)是将短剑装在长柄之上,类似现代的刺刀,后世叫枪。铍(pí)流行于战国初期,南北方都有,尤以赵、秦发现最多。这些发现说明了当时战争时期,铍(pí)身为武器的杀伤力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铍(pí)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秦以前铍(pí)首多用青铜铸造。汉代多用铁制,铍首比秦代铜铍(pí)显著加长,增强了杀伤的效能。

青铜铍(pí)

在考古发掘出土器中铍(pí)并不多见。现所见较早的可能为铍(pí)的兵器,是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春秋早期墓所出一件带长筩的矛形器。此外,滕州薛国故城春秋晚期墓亦出土一件可能为铍(pí)的兵器。
四、殳(shū)
殳(shū),是先秦时期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shū)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铜殳(shū)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献记载有“殳(shū)”。如《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毛传曰:“殳(shū),长丈二而无刃。”《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莒(jǔ)子庚舆因暴虐而为国人所逐,将出,“闻乌存执殳(shū)而立于道左。”《释名·释兵》:“殳(shū),矛殳(shū)。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