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上学的时候差不多。其实这是理解方式,思考模式,思维方式,和解题的思路以及大脑的皮层活跃度等等有关。因为任何结果都是多数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从你说的话来看的话,有可能是一直自己看参考书,又不听老师的讲课,导致了你对语言理解力的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下降。不知道你在听别人说你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理解能力是不是也像听老师讲课一样,慢别人一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可以证明是上面的那种原因了。大脑特定皮层的活跃度和平时的思维模式,和先天的大脑特征等东西有关。也有某些阴阳不良或者大脑的损伤有关。
也许你是不怎么喜欢聊天的人吧。
与别人多沟通,倾听别人的话,不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可以使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但先天性的大脑特定皮层不活跃等问题是比较难解决的。所以现在都在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吗~
以爱因斯坦的帕瓦罗蒂举例,他们是天生的科学家和歌唱家的料,只是经过一些条件和自己的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已。虽然说努力的话,什么都可以。但有很多能力是天生的。天才是有的。只是需要用努力和环境、条件来使其成为人才。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是很重要的。但老师的教科还是很有用。可以说到你没想到的思路。所以实在听着不行的话,你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一起把过程记下来,然后再看看那些过程,理解就容易多了~
沟通才是王道啊~ 呵呵
不一定吧,你有没有分析自己考试不好的原因,或许其他因素,再者听老师讲课也不完全是被动认知呀,你可以汲取知识,变成自己的不就是主动认知了吗,跟你自己看参考书是一样的,我觉得你把听课归为被动认知是不科学的,有些绝对,这可以变成主动的。是不是?想一想。
自己看参考书学,听老师讲验证一下,老师讲的就一点价值没有吗?我建议你结合一下,那你就厉害了,实在结合不了,那你也不能太排斥老师的讲解,对你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一定原因,但不全是。“主动认知与被动认知”应该属于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不一样。确实有论文说过“只有学习者主动认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但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恩,其实道理很简单,由于长期看参考书已经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你突然改变学习习惯带来很大的不适应,而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导致考试成绩下滑。
个人建议,还是坚持自己习惯并且良性的学习习惯,你能自己看参考书而取得好成绩就证明这种方法至少不坏,而且,到了大学里,学习更是要靠自己,你有这种很好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那就继续发扬你的学习风格啊,老师讲课,尤其是面对很多人,是面向大众的,是没有针对性的。
这并非是“主动、被动”的认知方式,而是你的学习能力很强——自学是最高级的境界了。
对于老师所讲,你得不到你所需要的,自然就不认真听,就等于你没学习(而以往课堂上你在自学),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可能你听不进去老师讲课说明了你的倾听能力有待提高,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