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历史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前137年),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其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但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
二、岭南园林的分类
按归属类型分,岭南园林有皇家、私家、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有南越王的四台、闽越王的桑溪、南汉的西御苑、闽王的西湖水晶宫等。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的九曜园中,九石是刘王命犯人从江南的太湖、灵璧和三江购得的。而私园有广东的四大名园、广西的雁园、福建的菽庄花园、台湾的四大名园等。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公共园林有惠州西湖、桂林七星岩、福建清源山、台湾龙湖岩等。
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几乎所有的私宅、酒家、茶楼、宾馆皆建筑庭院园林,如东莞可园、广州白天鹅宾馆、海口华侨宾馆等。
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广西园林以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为特征,表现于石林、石峰、石崖、石潭、壁刻之中。海南园林以自然山水中的海景、岛景、礁景、滩景为山水特征,草顶、鱼饰、朴素为建筑特征,椰林、槟榔、三角梅等为植物特征。各个园林中堆山都用珊瑚石,大东海以它砌坡,海洋公园以它砌门,五公祠以它堆山。福建园林以礁石、塑鼓石为山水特征,以起翘正脊、海波脊尾为建筑特征,正脊龙雕、鱼草山花和石刻石雕为装饰特征。台湾园林以灰塑石山、咕咾石山和模仿福建名山为山水特征,以闽南建筑为建筑特征,以平顶拱桥为桥特征,以灰塑或砖雕瓜果器具漏窗为装饰特征
三、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 ——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水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字画 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庐息亭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
植物 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四、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先向大家,想自己说声端午节快乐!早在5月中旬就抽空去了一趟湖北黄川,但由于时间限制,一直没来得及写些东西留作纪念。这回放假,有机会补写这篇游记,记录我们创造的又一项记录!骑单车距离记录!
起点:武昌
终点:黄冈
工具:自行车
行程:单程估计80km!
耗时:单程约6个小时(带吃中午饭)
经过地震的压抑氛围,我决定出去兜兜风,透透气。可李远这个家伙一时兴起要我跟他一起挑战一把远距离骑行,过吧单车瘾。无奈,我也是个车迷,就很干脆的答应他了。谁知道,这将是噩梦的开始……
早上八点半,没带任何干粮,只有一杯水,两个人蹬着两辆破车,拿着张地图就匆匆上路了,朝着李远传说中的好玩的地方“东坡赤壁”进发!
头两三个小时还可以,郊区道旁树木还比较茂密,太阳也不是很大,骑车速度也蛮快。可到了华容区后,那就开始受罪了:火辣辣的太阳,消耗了不少的体力,不怎么样的单车,这些都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力和信念!接着漫长的沿江大堤的路让我们开始有些后悔这么冲动了!可回头不大可能,就硬撑着吧,把目标变小到一个个路牌,甚至一个个拐弯,一次次继续踏着踏板。也停下来休息过几次,可怕自己一休息就不想走了,也只是短暂喝口水,歇歇脚就立即赶路了,因为我们无法忍受高温,疲惫,饥饿,还有未知的行程时间……渐渐的,我觉得我们不是在兜风放松,而是在进行一次挑战,一次磨练,一次自找的痛苦……
(咱的背影!骑行者!挑战者!)
(这段路还行)
(这就在晒油了!前途迷茫啊)
途中经过临江乡时已经是11点多了,饥渴交加之时我们路过了一排水果摊,两个豺狼一样的人冲过去买了两个大香瓜,也不去瓤,削皮后直接抱着就啃起来,终于发现香瓜也是那么的好吃……
稍作能量补充后继续赶路,目标是鄂州市区,动力是在那的一顿午餐!估计快到12点半的样子,终于进了鄂州市区了,地图不详,我们是抱着鄂州市区转了3/4周才进去的。不过怎么说也离目的地不远了,动力又上来了!在市区一个小吃摊我们终于落脚了,美美吃了一顿,虽然也没啥,但是吃的却出奇的香。知道过了鄂黄长江大桥,就到黄州了,我们就没歇下,刚吃完立马上路。
经过大约5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看到下面的令人兴奋的路牌了…
上了桥发现,这个桥还蛮大,而且是新修的没多久,不过还是没有武汉长江大桥有感觉,至少小面的江面就窄好多,感觉倒是想汉江了。可那斜拉的柱子的确很高很大,还是有点伟岸感的……
(没武汉的长江大气!)
过了桥,就来到黄州区,沿途也没煞啥风景,不过却看到了著名的太子奶,伊利的生产基地,让我们吃惊了一把,心想这黄州的奶应该不贵吧……呵呵!
继续朝着东坡赤壁方向走,就进入了市区,在江边,本来寻找不到赤壁而苦闷的我们,确实眼前一亮——黄冈中学!这个闻名全国的名校豁然出现在路边。看起来不大起眼的学校很难想象就是那个清华北大生的“制造厂”。本想进去看看,可门紧闭,而且看似还在上课,我们就打消念头,在门口瞻仰了一把!
(传说中的黄冈中学终于看到了)
继续前行,一路询问,终于,终于在下午三点多我们看到了所谓的“东坡赤壁”!累垮了的我们,倒是没那么兴奋立马冲进去,而是在旁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旅社,安顿下来,冲了个澡。洗澡时才发现手臂,颈部已经被晒得发红了,在床上稍躺一下就担心一睡不醒了,就拖着身子,去最终的目的地了。
来到大门,看到衰败的样子,我就预感我们彻底失算了。什么破地方,里面几件古房子似乎还是重建的,跟令人失望的是本是故居胜地,却被改造成了一个类似于游乐场的地方,里面也很是冷清。最里面的一处看似是真正的故地,还是要收门票的,我们从围墙上的镂空窗瞅了几眼,发现就是一个花园,还没森林里公园大和繁盛,就没进去。走了一圈,彻底失望了!终于知道这个冒牌赤壁怎么个“冒牌”了。传言那里是当初苏东坡怀赤壁,弄错了地方,反而被后人拿来纪念的地方……无语了……
(就这样的一个大门)
(里面的古玩店大都人去楼空)
没呆多久我们就出来了,在黄冈市区小转了一下,看看有其他什么好玩的弥补一下。可惜发现黄冈也只是一个小县城,没啥特别的地方。最后无奈只好解决温饱问题。听当地的同学介绍,要去一家名为”天下无三"的饭馆吃一顿,那里价美物廉。可我们在他说的那条街上跑了几趟都没发现这样一个店,到时看到一家“天下无贰”,发短信一问,那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好像是他记错了,就是这家——“天下无二”
小小的店装的挺古朴,似乎是个粥店的连锁,在墙上我们发现了下面这个好玩的“粥赋”,可能是受东坡影响吧,小小的粥也可以大题一词
可惜对于我们饿狼一样的两个人,估计粥是吃不饱的,就直接点的几个小菜吃的米饭,感觉的确不错,天下无二名不虚传!饭后我们去了附近的长江防洪大堤上溜达了一会,看看晒了我们一天的太阳终于成了温柔的夕阳,然后心疼地摸摸晒疼了的手臂……
考虑到来时路不熟,可能走了不少冤枉路,晚上七点多,在旅社楼下的一个网吧里,我们利用百度地图、google earth等资源,仔细研究了一下附近的路况,最终选定在江边坐轮渡到对面的鄂州边缘,然后走环城路回去,这样可以不穿过鄂州市区,起码省了半小时的路程!路线选定后,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就没再多上网,回去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为了尽量减少晒太阳的痛苦,我们决定回去时加速骑行。返回的路程感觉轻松一些,可能是对于熟悉的路目标感更强一些,我们的速度一直保持得很快,路上也没啥特别的东西,就是还在水果摊又买了两个香瓜啃,那老板还好奇的问我们是从哪来的。
虽然前一天的疲惫感还没完全退去,但一路坚持,我们终于在下午一点多赶回了学校,比去时少用了将近一到两个小时!
到此,黄冈一行算是告终,算不上太成功,也算不上太失败。因为经过这来回将近两150公里的骑行,使我们萌发了某个暑假骑车回家的冲动……其实这个计划走就有了,只不过自己没信心,经过这次的锻炼,我们觉得计划可行性还可以,不就是600多公里吗,四五个黄冈之行的距离,可以尝试一下!
计划还在筹划中,不过前提是我得重新准备一辆稍好一点的车……
林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修建于1939年,1943年林森因车祸辞世,蒋介石迁居林园,蒋住1号楼,宋美龄住2号楼,3号楼为蒋办公和开会用,林森原居编为4号楼。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蒋介石于当日晚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至林园,为其接风摆宴。毛泽东等当晚宿于林园2号楼。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前林阴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人便就近在一张石桌边对坐交谈,毛泽东等于30日离开林园,林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