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 道是一个无法分析、无法言传的整体,古人称之为“一”。道的整体境界虽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可以在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感悟、体验,其真知妙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了。孙中山先生曾有“知难行易”的著名观点,借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道”也是“知难行易”,即用语言把“道”解释清楚是非常困难的,甚至释言一出,就已经远离道的真义了。但是在道的实践中容易体会,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有心寻道,道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譬如学习骑自行车,其中也有“道”。无论会骑车的人怎样讲授骑车方法,阅读多少骑车要义,初练的人上车总要摔跤,原来把握车子整体协调和平衡的方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多次实践,学车的人才能掌握要领,骑车自如,以至达到“车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骑车之道。当然,中国文化追求的“道”,不是骑车、打球,学习、工作等的小道,而是通过对天人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是觉悟宇宙人生的大道。四书之一,《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之道”是以修人生大道为宗旨,以“彰显人的光明德性、造就心灵高尚的新人、达到最高善的境界”为要义。如果说前一个是“小道”,则后一个是“大道”。二者有大小不同,但在认识本质上是相通的。“小道”遍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触之容易,体之亲切,而“大道”涉及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包罗万象,对初学者难度颇大,所以古人常用“小道”喻“大道”,引领学者进入体道之门。最精彩的喻道经典是《庄子》,上面寓言、神话、典故、逸事、小说、故事比比皆是。庄子的全部文学手法都指向一个目标——由体小道而悟大道。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称自己做学问是“龙虫并雕”,认为一个人应当“雕龙”大事与“雕虫”小事并做,不能轻视“雕虫小技”。据此,他称自己的书房为《龙虫并雕斋》,为自己的文集起名《龙虫并雕斋文集》。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修道,也应大道小道并修,大道是我们修行的最高目标,小道是我们悟大道的基础,是我们走向大道的起步点,不应忽视对日常生活中小道的觉悟。借用王力先生的观点,我们也可以说,悟道也要“龙虫并雕”,由小及大。
【原典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注释】①《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译意】早晨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值得。【原典2】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管子·内业》)【注释】①《管子》:为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②民所:民间、百姓中。【译意】大道无处不在,人人皆有道,但觉知的人却很少。【原典3】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离娄上》)【注释】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②迩:近【译意】“道”近在身边,却向远处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着眼。【原典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四十一章》)【注释】①老子(约前600—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八十一章,共五千字。②若存若亡,似有似无。【译意】悟性高的人听闻了道,积极去实践;悟性中间的人听闻了道,将信将疑;悟性差的人听闻了道,大肆嘲笑。不被悟性差的人嘲笑,就不能称作道。二
中国的道文化与老子所说的道是有分别的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一词,道在中国古代是当科学一词用的,阴阳之道,中庸之道,天有天的道,地有地的道,人有人的道,官道,商道,兵道,医道……世上三百六十行行有道。老子的道是人生存之道,老子重道用,老子的道在于用,在于对人有利,《道德经》中分出道经和德经二篇,德经中的德就是对道的用。老子官途不顺,晚年独居山野,他与众人比形同弱者,他以弱者的姿态抗争着,从而找出柔弱胜刚强的方法,清静无为是老子的基本的思想。
我个人的知见:凉亭真术少人修,一悟成空未曾丢。
第一:一阳来复随时有,迷人何处觅真修。
第二:真阳未见且闲手,阴里现花大不同。
第三:孤阴无力才堪论,颠来倒去神仙游。
第四:世人皆知能量好,身有泡儿欲路穷。
第五:不如顺其自然妙,何须求人一分多。
第六:虽然不多也不少,此处便是刚刚好。
第七:因果循环真圆满,金科玉律永恒是。
第八:若谈突破和道反,阴阳二合归一处。
第九:道法传承永不绝,愿我华夏脉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