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剂消毒法在播种前后将药剂施入土壤中,目的是防止种子带菌和土传病害的蔓延。主要施药方法如下:
1)喷淋或浇灌法:将药剂用清水稀释成一定浓度,用喷雾器喷淋于土壤表层,或直接灌到土壤中,使药液渗入土壤深层,杀死土中病菌。喷淋施药处理土壤适用于大田、育苗营养土等。常用消毒剂有绿亨1号、绿亨2号等,防治苗期病害,效果显著。
2)硫黄消毒法:将硝石灰、硫黄、锯末充分拌匀,具体用量硝石灰100千克/公顷、硫黄2~3千克/公顷、锯末500~750千克/公顷,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用铁锹或钉耙深翻混合,再用大水灌透,覆盖塑料薄膜,并将薄膜四周用土压实盖严,保持10天左右。此法最好在夏季使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达到充分杀灭土壤中病虫的目的。
(2)物理消毒法1)太阳能消毒:方法是在温室或田间作物采收后,连根拔除田间老株,多施有机肥料,然后把地翻平整好,在7~8月份,气温达35℃以上时,用透明吸热薄膜覆盖好,土壤温度可升至50~60℃,密闭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的各种病菌。这一方法大都在我国北方地区连年种植草莓、西瓜、花卉的大棚温室里应用。近年南方设施西瓜大棚内也用此法消毒,灌水后还能起到洗盐的作用。
2)蒸汽热消毒:是用蒸汽锅炉加热,通过导管把蒸汽热能送到土壤中,使土壤温度升高,杀死病原菌,以达到防治土传病害的目的。这种消毒方法要求设备比较复杂,只适合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及苗床上小面积施用。
3)火烧消毒:在露地苗床上,将干柴草平铺在床面上点燃,这样不但可消灭表土中的病菌、害虫和虫卵,翻耕后还能增加部分钾肥。
此外,还有毒土法、氰氨化钙土壤处理、溴甲烷土壤处理等消毒方法,可根据实际种植的种类、具体栽培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土壤消毒剂种类很多,经常用的有4~5种,其中包括熏蒸剂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溴化甲基熏蒸剂,油剂敌线酯(氰土灵)和颗粒剂棉隆(二甲基嗪)。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是氯化苦。
不同消毒剂各有其优缺点。熏蒸剂的烟雾对环境污染严重,对周围作物会造成伤害,因此近年来用得较少。而油剂和颗粒剂,特别是微粒剂,气体发生较弱,不论何时何地均可使用,而且没有刺激臭味,使用很安全,因此使用油剂和颗粒剂的越来越多。
油剂和颗粒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地温升至15℃以上时,将药剂按每666.7平方米45千克散入土壤,深翻到20厘米处。撒布时要带口罩和手套,以免吸入口内和接触皮肤,造成损害。这种药剂由于发生的气体少,扩散的范围窄,与土壤混合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翻地时可与土壤掺合一下,效果更好。
为了发挥药剂的效果,土壤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使药剂充分分解,释放出气体状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等。因此施药后要向土壤中洒水,使土壤水分保持40%~50%。在露地可覆盖地膜密闭,不使气体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去。这样在地温15℃以上,经10天,或地温12~13℃,经15~20天,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在大棚和温室内,扣棚后,以同样的方法,只要连续3天是晴天,即可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