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古诺模型、张伯伦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25-03-29 01:20: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三者的区别:

1、三者研究模型不同

古诺模型研究数量竞争的垄断模型

张伯伦模型研究价格竞争的垄断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竞争的垄断模型

2、三者适用行业不同

古诺模型适用于一些以生产为主的行业(基础行业、制造业等)

张伯伦模型适用于一些以信息为主的行业(金融行业等)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适用于研究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博弈和以信息为中心不完全竞争等

3、三者模型内容不同

(1)古诺模型:

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寡头模型”。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2)张伯伦模型:

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争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

(3)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在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理论中,提出了将寡头厂商的角色定位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分析范式。一般来说,古诺模型中互为追随者的两个厂商势均力敌。而斯塔克尔伯格的寡头厂商模型中,一个是实力雄厚的领导者,一个是实力相对较弱的追随者。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厂商,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其中,一个寡头厂商是处于支配地位的领导者,另一个是寡头厂商的追随者;另外,与古诺模型一样,每个厂商的决策变量都是产量,即每个厂商都会选择自己的最优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三者的联系:

1、三者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竞争下的垄断情景。

2、三者适用范围都是寡头垄断市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百度百科-新张伯伦模型

百度百科-古诺模型

回答2:

简单地说,古诺模型是数量竞争的垄断模型。也就是说,几个垄断者决定自己生产的数量,这些数量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格,然后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所有垄断者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指产品价格)相同,整个市场产量、价格稳定。
张伯伦模型是价格竞争的垄断模型。比如最开始市场上的第一个垄断者选择了一个价格和产量,另一个垄断者只要价格稍低于第一个垄断者的价格就可以获得全部的市场,这样双方不停下调价格直至最终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注意不是边际成本)。由此,张伯伦模型的结论是,只要进行价格竞争,那么就算市场上生产商很少,垄断也会取得与完全竞争相同的结果。但是可以想象这个模型的几个假设是致命的,比如一个人把价格下调就肯定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生产出足够多的东西吗?不会出现串谋吗?==况且这里都假设了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而且保持不变。
斯塔克博格模型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是价格竞争,第二个是数量竞争,这两个模型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数量竞争中不考虑价格(类似古诺),价格竞争不考虑数量(类似张伯伦)。但是他多了一个关键的假设,除去这个假设斯塔克博格模型就是上面两个模型。这个假设是:行业中存在先后进入者之分,也可以理解为大小企业之分。因此就有一种情况,小企业以已经知道的大企业产量(价格)为根据,制定自己的产量(价格),大企业根据小企业对自己不同产量(价格)的反应函数确定自己的产量(价格)。
尽管
小企业已经知道的大企业产量(价格)

大企业根据小企业对自己不同产量(价格)的反应函数确定的产量(价格)
不相同,这个函数也能达到一个均衡。
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默认了一个事实:小企业在信息上是出于劣势的,也就是说小企业信息不完全而大企业信息完全。如果小企业认识到大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反应函数确定产量(价格),那么斯塔克博格模型的结论就回归到古诺和张伯伦了。

最后再总结下:
古诺模型——数量竞争的垄断模型——适用于一些以生产为主的行业(基础行业等);
张伯伦模型——价格竞争的垄断模型——适用于一些以信息为主的行业(金融行业等);
斯塔克博格模型——区分先入后入和大小企业的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垄断模型——适用于研究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博弈和以信息为中心不完全竞争等。

如果楼主想看看具体的模型假设和数字推理过程可参考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程,张军教授的,瓦里安的,马斯—克莱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