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沁园春,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这首词出自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里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诗词典故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9月6日,毛泽东来到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柳亚子的寓所作客。柳亚子是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结识的老朋友,阔别近20年,老友重逢,相见甚欢。
那个时候柳亚子为完成亡友林庚白的遗愿,正在接手编一本《民国诗选》。他想把毛泽东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选进来。根据流传的版本,他抄了一份,趁着毛泽东来访,请他当面校正。毛泽东高兴地答应他,过几天再抄一份寄来。
10月7日,柳亚子收到毛泽东的来函,打开一看,不是《长征》诗的手稿,而是《沁园春·雪》词。柳亚子读到这首词,非常激动,他反复吟诵,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步其原韵,和词一首,题为《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柳亚子将《沁园春·雪》和他的唱和之作送到《新华日报》请求发表,该报负责人告诉柳亚子,发表毛泽东的作品,必须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那时毛泽东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新华日报》于是先将柳亚子的和词刊出,词末附有柳亚子的跋语,见报后,引起读者极大兴趣,均想一睹原词。
10月24日,柳亚子和画家尹瘦石举办“柳诗尹画联展”, 柳亚子在最新诗稿册中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收录其中。《新民报》副刊编辑吴祖光抄得了毛泽东的原词,于11月14日在该报刊出,并加按语云:“毛润之先生能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接着,重庆《大公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柳亚子和词并列推出,短时间内,重庆十余家报刊纷纷转载,顿时山城轰动,四海争歌。
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词的格式、字数、韵脚;雪是题目,表明所写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