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以及岩浆演化和成矿的关系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研究表明世界上金矿床与长英质岩体的专属性不太明显,如浅成热液金矿床中石英-冰长石型低硫系列矿床一般与钙碱性、碱钙性安山岩、流纹英安岩或流纹岩有关,与成矿时空密切的是流纹岩;石英-明矾石型高硫系列矿床一般与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有关,与成矿时空密切的是中性火山斑岩;而碲化物型金矿床往往与碱性岩如正长岩、粗面岩、响岩和橄榄粗玄岩有关。与夕卡岩型和斑岩型的金矿化有关的浅成—超浅成岩体是花岗闪长斑岩、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流纹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很多绿岩带金矿床也与长英质侵入体的时空关系密切,在阿比提比绿岩带晚期的长英质侵入岩占地壳露头不到4%,却占金矿化容矿围岩的25%以上,科克兰湖-拉尔德湖矿区70%的金和波丘潘矿区60%的金产在长英质侵入体中或其近旁。在西澳地盾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些长英质侵入岩体主要是花岗闪长岩、长石石英斑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在阿比提比绿岩带,特别是提敏斯地区还出现了硅不饱和岩体如石英二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等。在Hillinger、Mcintyre、Sigma、Young、Davidson、Howey、Hasaga和Camflo等矿区,岩体具明显斑状,金矿常与Cu、Mo共生。尽管反对和支持金矿床和长英质侵入体有成因关系的学者都不少,各自的证据也很多,但二者之间空间上的共生却是客观事实。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到与金矿床有空间关系的长英质小侵入体岩石类型相当复杂,并且因地因类而异,这与其它一些矿床具岩浆专属性(如斑岩型Cu-Mo与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Ⅰ型)有关,Sn-W与S型花岗闪长岩有关)不同。从另一方面看金成矿作用的时代一般要比岩浆活动要晚,绿岩带金矿床的形成往往比相应的岩浆活动要晚20~40Ma(Marmont等,1988;Colvine等,1988;Powell等,1991),即使是浅成热液金矿床形成在火山-次火山作用期间也是很少的,在很多现代热泉型金矿化产地,那里的火山-次火山活动早已停熄或者根本没有发现岩浆活动。
本区与金矿床有关的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与上述太古宙侵入体在成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仅钠偏少(参见第一章第三节),这很可能反映二者物质来源相似或地球动力学背景相同。二者都与金矿化伴生绝不是件偶然的事。对现代大陆边缘与浅成热液金矿床有关的火山-次火山岩研究表明,它们都起源于俯冲洋壳(Giggenbach,1992),而现代洋壳与绿岩带在常量成分上是相似的,这是否说明了浅成热液金矿床与绿岩带中金矿床在来源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总结本区金矿床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可得下列几点结论:
1.与金矿化时空密切的岩体往往为火山-次火山岩复式岩体,具侵入浅、规模小、岩性杂等特点,一般经历了由中酸性→酸性一个以上旋回的演化,分异良好。而那些面积大、产出深、岩性单一的岩体如中深成的盘道、古花岩、铁瓦殿等岩体与金矿关系不密切。
2.从岩石系列上看,中深成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合与金成矿的关系不大,仅在局部地段有微弱的矿化迹象。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石英斑岩-爆破角砾岩组合是次火山岩的最上部相,由于侵位时的开放系统不利于矿化,是被矿化的地质体,所以其金的丰度也较高。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以及正长辉长岩-正长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两个组合是次火山岩浅成相,分异良好,形成较深、圈闭较好,早期高温热液阶段往往形成夕卡岩型、斑岩型Fe、Cu、Mo矿化,在其演化的后期,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可能与金-多金属矿化有关,因此是与成矿最密切的岩石组合。
3.在以闪长岩为主体的杂岩体周围往往形成Fe-Au、Fe-Au-Cu成矿元素组合,如义兴寨铁塘硐、太那水。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周围往往形成Cu-Fe-Au、Cu-Mo-Au、Au-Ag组合,如后峪、滩上等。
4.成矿元素组合还与矿体和浅成杂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靠近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往往形成Fe、Mo、Cu等高温元素组合,而远离者则形成Au、Ag、Pb、Zn等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