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问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是一回事吗
2025-04-12 23:18: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不是一回事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
  等有密切的联系。
  3、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

  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一些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水平比较高,可以减少人们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消费预留款项的预防性行为,从而降低未来预期消费的边际效用,提高现期消费的边际效用,进而促进消费增长;相反,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很难给人一种安全感,人们会在满足现期基本消费和必要消费的基础上,把剩余的收入在储蓄和投资方面进行分配,从而减少了消费。
  社会保障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
  1.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或者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为零),很难实现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个人自然禀赋不同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会造成一些群体失去收入来源。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帮助不足,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将得不到保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社会保障水平很高,不仅会给国家、企业、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给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以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税(费)率为保证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以工人工资总和为基数进行社会保障缴税(费)的,社会保障缴税(费)是要列入企业成本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税(费)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企业要么降低工人工资,要么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工人工资,会减少工人的工作意愿,导致工人放弃当前工作寻找更高待遇水平的工作,从而造成自愿性失业;减少用工数量,会产生被迫性失业。
  社会保障水平对储蓄的影响
  储蓄与国家的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学界认为,高储蓄率会形成高投资率,进而可以带来高经济增长率。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们对未来的生活消费预期增加,将较多的资金进行储蓄,以备将来之需,从而增加了储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一方面,人们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因为有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会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减少储蓄;另一方面,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靠较高的社会保障税(费)来支持,从而减少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人们在进行消费、投资、储蓄三个方面的资金分配时会相对减少用于储蓄的收入。

回答2:

这还用问吗?当然不是了!就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来说,简直都不算什么社会保障,中国永远的最大的一个社会弊端,‘关系’。你有关系什么事都好说,什么会给你保障。否则只能靠钱了....多说也没用。人性就是这样..不是吗?

回答3: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持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会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从调整机制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水平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对象基本生活问题的高度重视,保证了社会保障对象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调整既要考虑到自身内部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更要认识到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比如,偏高的低保标准,可能会对促进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起福利依赖,带来“养懒汉”的问题。因此,从长远看,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之间及其与收入分配政策、再就业政策的衔接,并统筹考虑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