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影视作品的观后感

2024-11-20 16:37: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城南旧事》
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 散文化的结构

导演吴贻弓虽然没有用戏剧化的情节来推动剧情一环套一环地发展。但是,他营造的那种情绪很好地将三段小故事连接到一起。

导演从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疯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这是关于疯女人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的故事。在这一段故事里,导演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疯女人秀贞,另一条便是妞儿。妞儿的引出,是通过妞儿去买酱,伙计欺负她,而小英子为其“出头”,两人成为好朋友引出的。一边,通过秀贞前言不搭后语的倾诉叙述了她的爱情遭遇,一边通过和妞儿的友谊及妞儿的遭遇将故事发展。同时,还以母亲和宋妈的谈话揭示了事情的缘因。

可以说,故事完全是以那种缓慢的、情绪化的速度发展的。秀贞颠来倒去地讲着自己和大学生的故事,抒发着自己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导演通过几次秀贞和小英子的接触刻画了秀贞。第一次是出场时,两者都没有说话(小英子被宋妈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闪着的眼中的纯真。第二次秀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说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贞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帮秀贞把大学生的东西拿出去晒,回忆中的秀贞十分幸福,在她眼里,小桂子爸爸仅仅是走了,出门了,还会回到她身边,而她更是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着她穿。第四次,秀贞强烈要求小英子带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贞回忆自己和大学生的相知相识相恋,“那一笑”“缘分”, 秀贞叙述时插入的院内的景物,将怀旧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顶峰。第五次,秀贞问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疯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间痛苦地挣扎着,她也知道爱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来,但她还是希望着。

妞儿这头,导演自然地叙述着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她们一起喂小鸡、荡秋千,一起嬉戏。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说话,只是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鸡,晃晃悠悠的秋千,都给人一种童年的纯真的怀念。妞儿的身世是通过看到妞儿被她父亲驱赶引出的,然后便是妞儿和小英子的诉说。妞儿哭泣着,小鸡绕着她们转着圈,英子什么也不说了,只有用大眼睛看着妞儿,一种哀愁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处无声胜有声。

最后,在一个雨夜,两条线并在一起,妞儿就是小桂子。当秀贞一眼见到妞儿,便认出了她,抱着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解释了。

故事结束于小英子从医院醒来,导演通过卖报人的叫卖含蓄地道出了秀贞母女的死。在《骊歌》声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后的两段故事,也是通过《骊歌》结束的。《城南旧事》不同于《暴雨将至》或者《低俗小说》这些国外现代电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这种情绪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结束的,有一种情绪化的过度,而并非用标题(《暴雨将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说》),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绪还是占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见面之时,两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两者离得较远,英子也几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后来,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从小偷的关于好人坏人的判断的话题引出了海跟天的区别,虽然童言无忌,却是诗意显然,让人不无酸楚。再后来,在学校的表彰会上的一场,导演用朦胧而又梦幻般的镜头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画面,更加增强了对小偷的同情和认同。小偷被捉后,导演也没有用激烈的冲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让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对视。从那对视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东西,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结束于《骊歌》声中,这次是在上音乐课,运用了画内声的表现。电影一共出现两次上音乐课,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谈心之后,唱的欢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欢,第二次就是此时,在哀伤的歌声中,小英子只是坐着发呆,大眼睛里充满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开始于英子回家看到毛驴和宋妈的侄子。宋妈的丈夫每从来也是骑着毛驴,毛驴便成为了这个没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标志。导演通过英子、弟弟和宋妈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两个孩子对宋妈的深情。宋妈给弟弟洗脚,和孩子们唱儿歌,哄弟弟吃药等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渴望。而从宋妈口中不离的小栓子,小丫头又体现着宋妈对自己孩子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奈。典型的当宋妈哄弟弟说,“不要小栓子”时,声音哽咽着,她捂住嘴忍住眼泪。

此故事中另一条线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个慈父、严父的形象。医院那场辛酸而温情的戏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尽致。而爸爸也终究离开了。导演将爸爸和宋妈的离去安排在一场。给扫墓一场并没有那种哭天跄地的场面,然而那种哀伤却随着《骊歌》之声弥漫开来。影片最后,宋妈和英子越离越远的镜头和西山秋天的红叶给人以无限的暇思,让人叹息不已。

二、 生动化的语言

本片虽是一个儿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应该说不能算作儿童片。本片是以情绪的散文化的方式叙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动的语言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语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贪玩、天真、懂事却有不失幼稚。典型的,当她得知妞儿的身世后,回家问妈妈“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么生我的”,这一席话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而后面小英子还有一段在葡萄架下为父母读课文,并且评论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诗意和童趣,一个活泼、纯真的儿童形象很好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当大人在谈论事情的时候,英子还会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妈和妈妈谈到贼时,“别人丢东西还说热闹”,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当小英子说“你是来拉屎的吧”、“真不讲卫生”,当贼给她糖,她更是说“爸爸说了,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这些话却是典型的儿童的话,真实而又精彩无比。

最出彩的还是医院父女见面的一段。父亲问英子成绩,英子撒娇“你自己看嘛”,问“有没有迟到”,回答“上面不是写着吗”、“自从挨了你打,再也没有迟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问“恨爸爸吗”,回答“不恨”。这一段充满童趣而又精彩无比,令人辛酸。

疯女人秀贞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她的话虽然颠三倒四,但是她不时会清醒一下子,特别是她对大学生的回忆的那段,配合着院内景物,她的话外音幽然传来,给人一种怀旧和哀伤,特别的那一句“这一笑啊”,让人为她的痴情动容。

小偷则是一个现实的控诉者。他对自己身世无奈和不平,对自己沦落为小偷无可奈何。说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满希望,然而弟弟“拿我当个好哥哥”之类的话有不无酸楚。

宋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她抱着弟弟拍着脚说“臭脚丫儿,哎~”这哄孩子的长声,令人熟悉不已,含着深深的温情,而“不要小栓子”这些话更是体现了她生活的无奈和对孩子的依恋。

《城南旧事》中还有很多风格化的小细节,比如提水,养小鸡,唱儿歌,骆驼,卖红薯的,换东西的货郎等更是构成了电影的怀旧的景象和气氛。总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为中国电影史上突出的散文电影。

回答2:

  从小到大,真正让我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并不多,得上百看不厌的只有两个,一是《西游记》,一是《烈火中永生》。

  喜欢《西游记》,无非是为了消遣,让里面的猴儿逗自己一笑罢了;而对《烈火中永生》的喜爱,则完全出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烈火中永生》我前前后后看过几次。第一次看时,我大概不到十岁。当时并不懂得“革命”、“牺牲”等等词汇的意义,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份崇敬英雄的情感。从那时到现在,我最崇敬的一直是江姐。第二次看《烈火中永生》时,我多少成熟些了,对那段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看过的几部以红岩英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在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情节,是江姐见到孙明霞。她微笑着问:“明霞,生我的气了吧?”因为我一直没看过开头,在这个情节以前就没看过了,所以不知江姐为何问了这句话(是否是因为组织没有批准孙明霞去川北?)。但那种亲切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一下就把她朴素、和蔼、平易近人的品质体现了出来。江姐看到城门上挂着丈夫头颅的那一场,我觉得氛围营造得非常好:淅淅沥沥的阴雨、三三两两的农民、高高耸立的城门,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这一切安排,直接营造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面对一切风险、考验,直至酷刑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镇定、泰然自若。这一点在审讯、牺牲时都表现的尤为突出。审讯那一场,江姐的沉静和徐鹏飞的暴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一段话,听起来庄重无畏。在这时可以感到,那群拥有着各色刑具、身强体壮的特务,在她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共产党员面前,都显得尘土一般渺小。灭绝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让我肃然起敬。还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不能忘:徐鹏飞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个小孩谁来带?再过个三年五载,孩子长大了,怕是连爹妈也不认识。这时,江姐转过头背对敌人,我看到她眼里似乎闪过一丝泪光。我能够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对丈夫、儿子深深的爱。牺牲的那一场,几次我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国际歌》音乐响起,悲壮!震撼!江姐换上旗袍,整理衣装时的从容不迫,以及和许云峰共赴刑场,向战友们挥手告别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在我心里凝成了永恒!看到最后被囚的革命者们冲出牢笼,和解放军拥抱、握手的场面,我有些辛酸。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心中始终忘不了大屠杀中300多人遇难的惨烈。

  最后一次看《烈火中永生》是在2005年7月5日,就是一年前的这一天。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在两天后的7月7日,我走进了中考的考场。正因为心中那一份激动,考试中我丝毫没有紧张,超常发挥考进了重点高中。在我的生活、学习里,毫无疑问,《烈火中永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时我在初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里都没有畏缩不前过。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也没能完整地看过《烈火中永生》,只能期待着下一次机会了。

回答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回答4:

导演从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疯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这是关于疯女人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妞儿)的故事。在这一段故事里,导演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疯女人秀贞,另一条便是妞儿。妞儿的引出,是通过妞儿去买酱,伙计欺负她,而小英子为其“出头”,两人成为好朋友引出的。一边,通过秀贞前言不搭后语的倾诉叙述了她的爱情遭遇,一边通过和妞儿的友谊及妞儿的遭遇将故事发展。同时,还以母亲和宋妈的谈话揭示了事情的缘因。

可以说,故事完全是以那种缓慢的、情绪化的速度发展的。秀贞颠来倒去地讲着自己和大学生的故事,抒发着自己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导演通过几次秀贞和小英子的接触刻画了秀贞。第一次是出场时,两者都没有说话(小英子被宋妈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闪着的眼中的纯真。第二次秀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说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贞眼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帮秀贞把大学生的东西拿出去晒,回忆中的秀贞十分幸福,在她眼里,小桂子爸爸仅仅是走了,出门了,还会回到她身边,而她更是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着她穿。第四次,秀贞强烈要求小英子带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贞回忆自己和大学生的相知相识相恋,“那一笑”“缘分”, 秀贞叙述时插入的院内的景物,将怀旧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顶峰。第五次,秀贞问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疯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间痛苦地挣扎着,她也知道爱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来,但她还是希望着。

妞儿这头,导演自然地叙述着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她们一起喂小鸡、荡秋千,一起嬉戏。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说话,只是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鸡,晃晃悠悠的秋千,都给人一种童年的纯真的怀念。妞儿的身世是通过看到妞儿被她父亲驱赶引出的,然后便是妞儿和小英子的诉说。妞儿哭泣着,小鸡绕着她们转着圈,英子什么也不说了,只有用大眼睛看着妞儿,一种哀愁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处无声胜有声。

最后,在一个雨夜,两条线并在一起,妞儿就是小桂子。当秀贞一眼见到妞儿,便认出了她,抱着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没有冗长的解释,也无需解释了。

故事结束于小英子从医院醒来,导演通过卖报人的叫卖含蓄地道出了秀贞母女的死。在《骊歌》声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后的两段故事,也是通过《骊歌》结束的。《城南旧事》不同于《暴雨将至》或者《低俗小说》这些国外现代电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这种情绪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结束的,有一种情绪化的过度,而并非用标题(《暴雨将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说》),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绪还是占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见面之时,两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两者离得较远,英子也几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后来,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从小偷的关于好人坏人的判断的话题引出了海跟天的区别,虽然童言无忌,却是诗意显然,让人不无酸楚。再后来,在学校的表彰会上的一场,导演用朦胧而又梦幻般的镜头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画面,更加增强了对小偷的同情和认同。小偷被捉后,导演也没有用激烈的冲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让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对视。从那对视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东西,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结束于《骊歌》声中,这次是在上音乐课,运用了画内声的表现。电影一共出现两次上音乐课,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谈心之后,唱的欢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欢,第二次就是此时,在哀伤的歌声中,小英子只是坐着发呆,大眼睛里充满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开始于英子回家看到毛驴和宋妈的侄子。宋妈的丈夫每从来也是骑着毛驴,毛驴便成为了这个没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标志。导演通过英子、弟弟和宋妈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两个孩子对宋妈的深情。宋妈给弟弟洗脚,和孩子们唱儿歌,哄弟弟吃药等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渴望。而从宋妈口中不离的小栓子,小丫头又体现着宋妈对自己孩子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奈。典型的当宋妈哄弟弟说,“不要小栓子”时,声音哽咽着,她捂住嘴忍住眼泪。

此故事中另一条线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个慈父、严父的形象。医院那场辛酸而温情的戏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尽致。而爸爸也终究离开了。导演将爸爸和宋妈的离去安排在一场。给扫墓一场并没有那种哭天跄地的场面,然而那种哀伤却随着《骊歌》之声弥漫开来。影片最后,宋妈和英子越离越远的镜头和西山秋天的红叶给人以无限的暇思,让人叹息不已。

二、 生动化的语言

本片虽是一个儿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应该说不能算作儿童片。本片是以情绪的散文化的方式叙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动的语言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语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贪玩、天真、懂事却有不失幼稚。典型的,当她得知妞儿的身世后,回家问妈妈“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么生我的”,这一席话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而后面小英子还有一段在葡萄架下为父母读课文,并且评论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诗意和童趣,一个活泼、纯真的儿童形象很好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当大人在谈论事情的时候,英子还会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妈和妈妈谈到贼时,“别人丢东西还说热闹”,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当小英子说“你是来拉屎的吧”、“真不讲卫生”,当贼给她糖,她更是说“爸爸说了,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这些话却是典型的儿童的话,真实而又精彩无比。

最出彩的还是医院父女见面的一段。父亲问英子成绩,英子撒娇“你自己看嘛”,问“有没有迟到”,回答“上面不是写着吗”、“自从挨了你打,再也没有迟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问“恨爸爸吗”,回答“不恨”。这一段充满童趣而又精彩无比,令人辛酸。

疯女人秀贞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她的话虽然颠三倒四,但是她不时会清醒一下子,特别是她对大学生的回忆的那段,配合着院内景物,她的话外音幽然传来,给人一种怀旧和哀伤,特别的那一句“这一笑啊”,让人为她的痴情动容。

小偷则是一个现实的控诉者。他对自己身世无奈和不平,对自己沦落为小偷无可奈何。说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满希望,然而弟弟“拿我当个好哥哥”之类的话有不无酸楚。

宋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她抱着弟弟拍着脚说“臭脚丫儿,哎~”这哄孩子的长声,令人熟悉不已,含着深深的温情,而“不要小栓子”这些话更是体现了她生活的无奈和对孩子的依恋。

《城南旧事》中还有很多风格化的小细节,比如提水,养小鸡,唱儿歌,骆驼,卖红薯的,换东西的货郎等更是构成了电影的怀旧的景象和气氛。总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为中国电影史上突出的散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