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历了唐王朝的完善,它成为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最主要手段。创立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创立的提高和延伸。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时对策)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大大扩大了国子学的规模,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曾在洛阳亲自出题面试,形成殿试制度,还创设武举。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曾举行八次殿试,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明清,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选题,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考中的人只懂儒家经典,没有实际学问,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也极不相称。因而,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认识:隋朝科举制的建立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