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宣布同意大臣的奏折说“准奏”。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
译文:宋仁宗批准奏折,赏赐了洪信,并让洪信官复原职。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 “国王准奏, 叫宣, 把妖宣至金阶。”
译文:国王准奏,叫人宣妖至金阶。
扩展资料: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 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 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奏折档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献史料。由于奏折多为密情,因此,奏折存档后一般人难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间收藏。清代奏折分存内阁大库和存方略馆库的军机档。军机档霉烂损失,古物南运,流走台湾,现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故宫午门东侧文华殿南有两个档案大库,世人所谓内阁大库档。清朝政府于康熙九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折、朱批谕旨、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以及殿试考卷等,内也夹杂宋元刻本残书等,总数已不可考。 截至到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各类档案 1000余万件,其余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也分别存有数量不等的奏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准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奏折
准奏
君主批准臣属的奏章。
《水浒传》第二回:“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二君酒至半酣,晏子奏曰:‘园中金桃已熟,可命荐新,为两君寿。’景公准奏,宣园吏取金桃来献。”《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奏上时,朝廷准奏有旨,不但地方上的风俗责成他整顿,便那省的文武大小官员,但有不守官箴,不惜民瘼的,一并准他一体奏参。”
当然要,俗称:“批红”,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皇帝看大臣的奏折就犹如老师批复学生作文差不多,只不过性质不同,内容不同而已。如果批准大臣的奏折意见,会批“准”(当然措辞不同的皇帝会有些许不同)。
一般的批语如下:
朕计定另
复议具奏
该部知道
著交部议
据实奏闻
此论甚当
欣慰览阅
所奏甚合朕意
所议甚糊涂
朕意尔知知也
钦此
知道了
准
览
已阅
特谕
慎之!勉之!
朕躬甚安/朕躬安善
诏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