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阅读类科目,它的文章由语言组成,并不是简简单单凑字数。它的字里行间都存在着生命教育的迹象,通过朗读来释放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生命意识的符号,使之深深地渗透入学生的意识深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通读全文,掌握文章的整体,学生们大致了解了故事内容后,可以反复地带有感情地去朗读,让学生们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内涵。例如教师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节课时,可以让课代表带领学生朗读该文章,阅读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这篇文章,并且可以配上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这篇文章结合背景音乐,使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让学生深感生命的珍贵。所以要让学生浸入这种对生命感触的情境中,使他们与文中的生命产生交集,品味生命的灿烂。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人的学习形式,而是更加要求教师对生命教育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体会到生命教育中的惜时和敬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其从文章中探究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九年级人教版中,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在这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何孔乙己会被当时的各种人取笑?”“鲁迅写孔乙己目的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一起讨论。学生们通过小组探究人物的生存环境,对当时社会的病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对生命产生震撼心理,从合作学习中品味生命的价值。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于语文的课外活动,当然这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不做极端的事,不自暴自弃,让学生保持对生命的客观性。
总之,语文教学课本只是一个载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挖掘文章内涵,力求让每位初中生能够懂得生命的珍贵。学会生命的美丽,学会欣赏生命;也要学会尊重生命,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珍惜自己生命,对得起父母、亲戚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