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人都向往田园生活?是因为安逸吗?

2024-11-18 21:40: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虽然“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一说法,有些玩笑成分,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智慧的总结,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在“二分二至并四立”这八个节气,举国上下都会通过占卜和祭祀。

古代中国每年都要举行最盛大的祭祀社神的活动,社神其实就是对各路土地神的统称,祭祀社神源自人们的土地崇拜,古人认为,我们生存的土地,乃至在土地上收获的每一份食物,都来自于土地神的恩赐,但是土地神太多了,包括黄天、厚土、社稷、五谷等等众神,人类不可能一一祭祀,因此便在播种和收获的时候,封土立社,一块儿把各路土地都祭祀了。

中国人在这样的农耕文明中,自强不息了数千年,真正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是在唐朝。唐朝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一辈子;诗人则用他们浪漫的笔触,写下无数美丽的田园诗歌;在国家层面,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通过稳固农业,来稳固税收,进而稳固国家的运转,唐朝在农业方面的创新,甚至影响了后世中国1000多年的农业制度。


均田制

农业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脉,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地,国家自然要对土地进行妥善的管理,让天下百姓都有自己的耕地可以劳作,养活自己,同时也为国家纳税。唐朝的土地制度,继承了隋朝的均田制,这是一种按人口分配田地的制度。

均田制又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就是私有土地,可以世代相传,而口分田是国有土地,你只有使用权,可以在你的有生之年耕种,去世后国家将其收回。值得注意的是,均田制虽然会按照人口分分配田地,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获得田地,不同人群获得的土地数量也各不相同,唐朝人杜佑编撰的《通典》,是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其中就详细记录了均田制度:

“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黄、小、中、丁男女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二十亩。”

丁男就是成年男子,按照《通典》的记载可知,唐朝的成年男子,可以得到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合计一百亩。老年男性、病患、残疾人只能得到四十亩口分田,寡妇可以得到三十亩口分田,除成年男子之外,包括未成年男子,如果他们是户主,则永业田、口分田都给二十亩。


当然了,这些只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如果你对国家有特别贡献,或是身居高位,获得的土地又不一样:

“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

皇亲国戚和官员的土地,是以顷为单位,按唐朝时的度量衡,大约100亩为1顷,也就是说一个亲王一生得到的土地,相当于100个普通丁男。因此有人表示,与其说是人口分田,倒不如说是按身份分田了。


国家既然给了你田地,那么纳税就成了你的责任,唐朝农民需要交纳三种农业税——租、调、

:租就是纳粮,调是指交绢,庸是指服役: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

唐朝人纳粮以粟为主,每个成年男子一年要交粟2石;调是根据当地所产来交,可以是绢,也可以是绫或絁,都需要交2丈,还要交棉3两,如果是交布,则需要加五分之一,并交麻3斤;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还要服役20天,不过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愿意服役就交绢,每天3尺。

回答2:

田园生活就是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不争不抢,不吵不闹,安逸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之所以很多人向往田园生活是因为安静的生活环境,还有一种看透名利的心境。

回答3:

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安逸。向往田园生活,是因为田园生活的节奏很慢,可以让人产生很多对生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来不及也没时间进行的。

回答4:

因为田园生活远离城市喧嚣,没有太多压力,会让人非常放松,因此很多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是因为安逸,而是因为压力小。

回答5:

是的,不仅是因为安逸,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田园生活空气清新,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节奏慢,所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