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汽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在这其中,乘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144.4万辆和161.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降幅大于汽车总体。
元月,商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34.1万辆和32.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1.4%和26.7%,同比分别下降7.8%和5.7%。
我们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1月产销预计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5.4%和54.4%。其中,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3.5万辆和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6.3%和54.5%;商用车产销预计均完成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4%和51.7%。
根据中汽协分析1月产销数据下降主要和春节假期相关。元月,有效工作日17天,比去年减少5天;另外,考虑到一些单位提前放假因素,因此有效工作日较少是今年元月份产销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很多人也在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根据中汽协分析,由于疫情开始已经临近春节假期,由此判断对1月份的数据影响有限。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1月下旬起快速蔓延,汽车行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是整车企业,中小零部件企业受影响最大。受延迟复工影响,资金链有很大压力,有可能还会面临合同违约等问题,对本来就在承受下行压力的汽车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中汽车统计,受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年度汽车产量约占全国的8%-9%,比较严重的广东、浙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除了直接影响当地整车企业的产销量以外,以上三个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众多,即使其他地区具备开工条件,但由于整车厂全国配套,产业链长,一个部件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生产进程,因此短期内零部件供应将会制约整车的生产节奏。
消费能力下降
消费者购买层面,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居家隔离减少出行。有短期购车的消费者也延缓购车想法,会严重影响汽车销售。该现象要等到疫情解除一级响应之后还会影响一段时间,另外,疫情对其他行业的运行也产生了影响,消费者收入减少后也会暂缓购车想法。
对四线以下城市来说,家庭首台车的购买就会延后,一至三线城市消费者换购的需求也会受到影响,从短期来看汽车总体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这种情况甚至会影响全年。
企业生产受阻
由于疫情影响,企业延迟复工。据中汽协会对超过300家整车、零部件企业的调查统计表明,延迟复工导致企业较往年平均少开工7-11天(湖北地区更久),多处地区还要求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外加防护物资不足、零部件供应不足等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了生产力。按照企业少开工10天计算,预计将影响行业产量超过百万辆。如果停工时间进一步延长,2月份产量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出口困难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以防止疫情扩散为由,拒绝接受已经订购的货物,原有订单也撤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60个国家发布了对我国的入境管制措施,阻碍了我国汽车企业海外市场发展。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复工导致的供应链紧张,造成出口订单延迟交付,给企业后续的订单签订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小企业有资金链断裂隐患
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几乎暂停。在无收入和现金流的情况下还要支付工资、房租等一系列费用,对企业的资金链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此前韩国现代本土工厂关停直至由于来自中国的线束供应不足所导致,影响了整车生产。
而这种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加剧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主要以零部件企业为主)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
企业应对标准法规的难度大幅加剧
另外整车企业还面临着政策上的制约,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六排放标准要求2020年7月1日轻型车实施更为严格的颗粒物数量(PN)限值,以及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标准A阶段;交通运输部此前发布的《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1部分:载货汽车》(JT/T 1178.1—2018)标准中第三阶段要求将于2020年5月1日实施,《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2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JT/T 1178.2—2019)标准预计于2020年5月1日实施。受本次疫情对生产、销售的负面影响,企业难以在相关标准实施之日前消化现有库存(产品、零部件)。
同时,检测机构、试验场复工时间一再延后,也延长了企业产品认证周期,进而延缓产品上市时间,结合企业开工效率不高,最终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标准实施后无法按计划销售新产品。
从上述信息我们能够看出,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阶段疫情还在持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付工生产,但还面临人员紧缺问题,要想恢复正常生产节奏还要有一段时间,将会影响到一季度的运行情况。不过根据中汽协分析,疫情结束后,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短期内得到释放,汽车市场将会迎来一波短暂的消费高峰,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