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的主要类型。运动员在进行高原训练运动时,其机体要承受运动缺氧和高原缺氧的双重缺氧。如果从生理机能反应看,在亚极量运动条件下血乳酸值差不多比平原高出一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髙原训练是一种耐受高乳酸的训练;如果从运动负荷看,比在平原更容易把身体承担的负荷推向极限的边缘。由此可见,高原训练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一般情况下,高原训练主要有以参加比赛的时间关系划分、以训练地点的高度划分和以比赛地点的高度及运动员平时长期居住的高度划分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以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时间关系划分,有这样3类:
赛前高原训练。即髙原训练安排在比赛之前,其目的就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比赛而进行的训练。具体安排是,在高原训练3~4周,返回平原调整3周后即参加比赛,这是目前国内外多数教练员所采用的形式。其优点是可将高原训练中的获益直接用于比赛之中。而缺点是在教练员缺乏经验时,对运动员何时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不易掌握。为提高运动能力的高原训练。这种高原训练离比赛的间隔较长,具体安排是,在高原训练3~4周后回到平原再训练6~8周,在这6~8周内可安排一个小周期训练,然后参加比赛。其优点是通过小周期训练比较容易掌握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其缺点是运动员机体从高原训练中获得的良好适应性改变会因离比赛的间隔时间较长,而有所消退。赛后高原训练。即在比赛之后数天进行的高原训练,其目的是使比赛后的身体机能状态,不致于很快松懈下降。这往往是出于在随后不久又要进行另一次比赛而安排的,采取这种做法的尚不多,近几年来德国曾做过,在国内,个别教练也使用过。
第二,以训练地点的高度来划分,也有3类:
①1000~1200米的低高度。在这种高度上,空气的含氧量仅减少10%左右,因此对身体的刺激不够大。也有的专家称这种髙度为亚高原。在此高度训练尚达不到真正高原训练的要求。高原训练的生理反应之一是红细胞生成素(EPO)增高,并由它启动红细胞的增加。国外的研究报告指出,在1200米的高度以下,对EP0不起什么作用,在这种偏低的高度上,作过渡性的训练,即在此训练一周左右,再进人较高的高度也是可取的。②2000米左右的中等高度。从1800米至2300米都可列入此中等高度范围,这是目前国内外多数教练员常选用的高度。③2800米和以上的较高的髙度。国际上在六七十年代曾使用过这种高度,但效果不好,现已不采用,但并不排除在髙原训练期间到这种较高的高度上作短期(数天)的停留。
第三,以比赛地点的高度和运动员平时长期居住的高度划分,有这样3类:
①平原——高原一一平原。即居住在平原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再返回平原比赛。这是国内外进行高原训练的大多采用的模式。②平原——高原——高原。平原运动员为了到高原地区进行比赛,而进行的赛前高原训练。对于这种做法,国际上经历过1968年在墨西哥(2240米)奥运会、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之后,对此没有争议,一致肯定很有必要。中国运动员也曾有过在高原比赛的经历,如1974年第7届亚运会在伊朗德黑兰(1500米)举行,当时有游泳队曾在兰州(1500米)作过试验,后因故在正式赛前没釆用。1997年自行车世界绵标赛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市(2400米)举行,中国自行车队在赛前于多巴基地进行了训练。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高原训练是完全符合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模拟高原训练却打破了自然规律,势必打破了人体平衡和自然平衡,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我们可想而知的。
平原——高原一一平原。即居住在平原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再返回平原比赛。这是国内外进行高原训练的大多采用的模式。
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以前的常规训练,主要是锻炼极限条件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这样一套训练下来,能极大的发掘运动员的身体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