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在吐蕃奴隶制社会时期,即公元6世纪以后,本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在民间进行表演,由此产生了白山羊皮面具。松赞干布当政的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并制订了成文法。在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时,则表演“戴上假面具、装扮狮虎牛豹”[1]的舞蹈,这种拟兽面具舞是当时吐蕃社会的传统舞蹈。可见,面具这一形式在吐蕃社会中已经出现。
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宗教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公元779年 桑耶寺主殿落成,由赤松德赞、寂护和莲花生三人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在该寺大殿内左右两侧壁画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开光时的盛况。是日,桑耶寺人山人海, 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据《贤者喜宴》记载:当年桑耶寺举行开光喜宴之时,赤松德赞坐于金座之上,五位王妃也盛装而坐;伞、幢,以及飞幡几 乎遮蔽了正午的太阳;铙钹之乐如鸟鸣。所有男女少年装饰打扮,手执牛尾,击鼓歌唱、舞蹈;他们戴着面具,扮成幼狮,舞蹈者饰以美丽装饰,手里拿着鼓游戏、 散步等等。这一时期,西藏的山南地区和拉萨等地区流传着一种民间戏曲,即白面具藏戏,它是藏族戏曲剧种的母体剧种。所以,根据藏文文献的记载和有关专家学 者的共同确认,藏族面具艺术的起源与藏族原始本教、法律文字的产生和藏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推本溯源,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以前。
面具的起源历史悠久。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延续到今日,在民俗活动、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它们的设计夸张、变形。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