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流民收编入伍;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 屯兵 ;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的局面 ) ------ 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冗兵”“冗官”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 岁币 ”) ------冗费
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2、社会矛盾的激化(内忧外患)
A 内忧:(统治危机)
(1)原因:大量土地被兼并,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 的矛盾尖锐化。
(2)结果: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沉重打击。
B 外患:(边境危机)
北宋对辽采取 被动防御的方针,北宋在澶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与西夏的战争大多失利,屡战屡败。
3、“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1)、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3)人物:皇帝:宋仁宗 改革者:范仲淹
(4)中心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7).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变法铺平道路(二者内在联系)。
二、改革过程
1.时间人物:1069 皇帝:宋神宗 改革者:王安石
2.中心主张:富国(理财) 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3条件:庆历新政奠定基础;宋神宗的支持;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4.目的: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6.主要内容:
富国
(1)均输法
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市易法
内容: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4)免役法
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
内容: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6)方田均税法
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作用: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强兵
(1) 将兵法
内容: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作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
内容: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作用: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3)保马法
内容: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作用: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4)设军器监
内容: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作用: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育才
(1)改革科举制度
内容: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作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2) 改革学校制度
内容: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7、结果
(1)成效: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最终失败:
①.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②.失败原因:
a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b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c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d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三、改革评价: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变法不足: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课堂小结: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王朝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在变法期间采取了富国、强兵、育才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成效显著。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改革终归失败 。
王安石变法背景:一、社会矛盾激化,二、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等。总的来看具有进步的作用。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对富商和地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盘剥农民的行为进行打击,也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则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