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起草碑文并亲自书写。后来被人挑拨,下诏把墓碑推倒了。
原因:
魏征本身就不是李世民的人,而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人,当时魏征理应被处死的,但是在半路上魏征被李世民截下来才保住了一条性命,只是因为魏征特别有才,而且还敢直言进谏。因为早就将生死看淡的魏征,在李世民面前丝毫不给他面子,有什么话都直说,当然也将李世民气的不轻,不过就是因为朝中只有魏征敢于说实话,才被李世民一直留着。
虽然直言说话是好,但是时间一长,是谁心里都会不喜欢这个人,李世民其实也并不喜欢魏征,但是当时的长孙皇后对皇帝说,留下魏征可以展现李世民的英明,任用贤臣,所以才一直没有杀魏征,反而是给魏征嘉奖,重用魏征。
被誉为忠臣之首的魏征去世,李世民还感叹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特别痛心,不过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居然下令捣毁魏征的坟墓,并且给魏征一个奸臣的称号,其实除了心中一直没有发出的那股怨气之外,还有就是众多官员的弹劾。
魏征还没死的时候,碍于李世民的面子,众多官员都不敢弹劾,但是到魏征死的时候,面对着众多官员的弹劾,再加上魏征也不能反驳,所以才会闹出此事,不过不久之后李世民因为一次兵败,在反思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那面镜子,如果魏征在或许会劝自己的,所以又为魏征恢复了名誉。
魏征即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人物评价: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