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乐不思蜀”是保全性命的妙计,还是昏庸无能的表现?

刘禅能安然到老,是因为他聪明,还是过于无能,没有威胁?
2025-03-29 10:08: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乐不思蜀”。刘禅亡国之后,司马昭把他虏到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童婢百人”。

其实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司马昭做给天下人看的。有一次,司马昭宴请蜀国旧臣,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问:“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由此被大家熟知,刘禅的昏庸无能,也就此出名。

可刘禅真的如此懦弱吗?实际上刘禅很清醒,作为亡国之君,他必须隐忍。只有隐忍,才能让司马昭放下警惕之心,

避免被司马昭所杀。只有隐忍,才能保全家人性命。生命不存,一切空谈。刘禅这样做,既瞒住了司马昭,也误导了后人,后人由此认为他很平庸。

刘禅这样做,实际上和他父亲刘备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刘备寄人篱下,也善于隐藏。他先是托身于公孙瓒,又托身于曹操、刘表等人。


只不过刘备忍能得国,刘禅忍只能存身。是说他在曹魏军团带兵攻蜀时投降得太快,以致亡蜀。

其实当时的蜀国国力已经明显不如魏国,且人才凋零,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蜀国气数已尽,魏国乘虚而入。刘禅投降至少能保蜀中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实为明智之举。

另外,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刘禅统治蜀国41年,这样的刘禅其实并非羸弱无能。

回答2:

后人把刘禅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但少有人知道他的“乐不思蜀”并非真意,而是意在打消司马昭的忌惮。当时司马昭将刘禅封为安乐公,但刘禅毕竟是先帝遗孤,司马昭还是担心他有复国之心的,刘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司马昭试探他是否想念蜀国时,如果他说“思”,就会引来司马昭的怀疑,所以“乐不思蜀”才成为他保命的关键。

回答3:

肯定是保全自己的妙计,让敌人误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不值得被杀害。

回答4:

我觉得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韬晦之计。

回答5:

刘禅其实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有靠投降装傻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