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一个最古老、最原始的行业,但却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替代、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行业。农业行业由农、林、牧、渔四个大产业组成,仅就农业产业而言,是一个农作物的产业,它由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构成,而大田作物又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三大类。显然从类别上看粮食作物仅是粮、经、饲、果、菜、花等农作物方面的一个类别,但从其重要性上讲,它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以粮食为基础。
农作物生产是以农用耕地为基础的。2002年全世界只有农用耕地15.3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0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7.57亿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比例为53.92%;2002年中国有农用耕地1.5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1.09亿hm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占可耕地比例为75.69%;由此可知,世界上一半可耕地,中国的3/4可耕地进行粮食生产,突显出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粮食作物是生产粮食的产业。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必需品,一直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政治意义。这一点,不仅仅只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还通常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爆发冲突的一个焦点。因为粮食问题,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几乎流产;因为粮食问题,欧共体12个国家农民把拖拉机开上街头;因为粮食问题,美国开创了高额补贴农民的先河;因为粮食问题,韩国农民把“有机肥”抛进主张开放稻米市场的某研究所(柯炳生,1995);中国曲折的入世谈判,焦点是农业,核心是粮食。
在中国,从古代“深挖洞、广积粮”的施政纲领到20世纪的“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都显示了历代政治家对粮食问题的极度重视。20世纪50~70年代,为了摆脱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国家政府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口号,动员全党抓农业,一把手挂帅抓农业。但是在当时全国人民有相当多的人民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抓农业就是抓粮食,粮食就是农业,而是不讲成本、不讲代价,只要生产出粮食即可。在付出高昂的代价下,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3亿t,达到人均318kg,使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开创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新局面,但仍然把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作为农业这一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998年中国粮食生产达到5.12亿t,出现了基本平衡、丰产有余的好局面,使全国人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由于退耕还林(草)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1379万hm2下降到2003年的9941万hm2,粮食供需出现缺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发布“1号文件”,要求全党全国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再次突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是农业之本的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粮食在农业各产业中,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贡献率是较高的。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4%,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即在农业贡献中粮食占了近2/5;199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粮食增加值仍占整个农业(农、林、牧、渔)对国民经济贡献的1/4(柯炳生,1995)。这个比例在20世纪50—60年代肯定会更高,尽管在进入本世纪后也会随着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会降低,但绝对量则一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在逐年加大,2003年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其中粮食是食品工业最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尽管粮食在农业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直接贡献率减少了,但间接贡献仍是很大的,而且会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增长,粮食的地位与作用只会加强,而决不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