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伏波将军是谁

2025-04-07 17:55:0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伏波将军马援

每当提起我国历史人物,人们就会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雄心,"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这句话里洋溢着为国忘我的伟大精神。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人,是当时的名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长得身材魁伟,肤色黧黑,须发明朗,举止潇洒,很懂礼节。马援十二岁时父死,他不依兄长过优裕安乐的生活,独自去北疆养马驭马,发展畜牧,开发农业。当时很多宾客从四方去归附他,在陇汉间(今甘宁陕一带)有好几百户人家帮他游牧、耕作。由于他团结少数民族,因地制宜,管理有方,很快成为一个有牛羊数千头,谷菽万斛的富户。他并不养尊处优,仍过着简朴的生活,而将大部分的财产和粮食送给贫困的牧民。别人不理解他的作法,他却说:"凡集聚起来的财产,贵在救贫济困,不然,就成了守财奴!"后来,由于群雄四起,战火不断,他毅然参军,成为绥德将军。
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他投奔识人用贤的光武帝,并协助刘秀西平隗嚣,挥师出战,使隗嚣闻风溃散而败。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率,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征战直到获胜,帝赐他三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犒品分发部下,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
马援南征时准备载回一车为民治病的薏米,打算在内地推广试种,却被奸臣诬说他搜刮民间的珍珠玛瑙。马援闻知,将薏米当众倾入水中,因此桂林出了个伏波潭、还珠洞。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冬,南方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蛮再次暴动,朝廷多次派官兵镇压不能取胜,朝野为之震惊。这时马援年已六十二岁,在外征战数十年,饱经风霜,有病在身,但他仍然请求出战,光武帝怜他年老体衰,马援却说:"老当益壮,我还能披甲上马!"他飞身上军,率军奔波在疆场上,屡战屡胜,但终因病重不治逝于征战的军旅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马援死后,奸臣们群起诬陷,皇帝偏听谗言,收回他的伏波将军封号,还不准正式安葬。其妻和家族不敢冒犯皇威,只好在扶风郡伏波村南将其草埋。
马援死后,我国南方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惟恐奸臣掘坟碎尸,便在广西、云南等地广为建坟筑墓,留下"马援冢处处多"之言。直到汉明帝时诬陷者的阴谋败露,马援的天大冤枉才得以昭雪。汉章帝刘火旦 又恢复了他的"伏波将军"称号,追谥为忠诚侯。
马援出生将门,其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赵奢原是一个征收田税的小官,善于养马驭马,功勋卓著,赵惠文赐号?quot;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自此,赵奢的后代子孙便以马为姓。其父马仲,只作过玄武司马,管理军政和军赋。到了汉武帝时,其家从河北邯郸迁至陕西关中扶风郡,世代作官为将。这家族就称扶风马氏。其中一支辗转到福建定居,繁衍生息。有一支脉所聚居的连城四堡乡(现划归长汀县),宋明时期曾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之一。在长乐市也有聚居的马氏家族,宋代永乐十年出了个状元马乐(铎),据传他文章写的很好,宋成祖曾题一联送他:圣朝礼乐同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
于是我写了一联送长乐的马氏祠堂:伏波功德,状元文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05522.html

回答2:

伏波将军将军原本不是官名。战国时,各国多以卿、大夫领军。秦置将军,掌征伐战斗,往往事讫即罢。汉初承秦制,虽设将军,但不常置。至汉武帝时,战事频仍,将军广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中将军,还有名目众多的杂号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伏波将军即是这众多杂号将军中之一号,其命意为降伏波涛。陈登。夏侯惇。
曹魏立国后,还任命过四位伏波将军:满宠、甄像、孙礼、卢钦。

回答3:

三国演义中的伏波将军特指马援,汉光武帝曾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由于马援的英勇善战最对得起伏波将军的称号,所以后世就用来特指马援。马援死后,后汉也有许多人担任过伏波将军,但是没有马援出名。

回答4:

170.三国演义,风云人物,伏波将军-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