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一般人错误的翻译是:“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孟子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十二章: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这些都是在讲如何是父母高兴,遵守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及是否要后代的问题。舜不告而娶,他的这段婚姻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必定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孟子对他的行为做出了“大不孝”评论。
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