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彩调
原称唱采茶和唱调子,清末流行于桂中南地区,为柳江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剧种之一。唱腔朴实、自然、活泼、流畅,常带有“河嗨依、依河了嗨,河嗨依河了嗨”的衬句和“那河了嗨嗨”的尾声。表演时,动作较轻松、活跃,节奏明快。常在县内演出的传统节目是《石崇谋妻》、《蠢子卖纱》、《云南追夫》、《店房换妻》等。民国年间,曾有彩调老师傅到来传艺。解放后,经过县文化部门的改革、整编,不断改进唱腔和唱词,增加新的内容,彩调更为群众喜闻乐见。50年代至60年代,常演出的剧目是《阿三戏公爷》、《王三打鸟》、《王二报喜》、《龙女与汉朋》、《补锅》、《打铜锣》等;70年代以后演出的剧目是《隔河看亲》和自编的《相亲问路》等。
跳师公舞
是道师出游、打斋或为亡人做道场时所表演的歌舞。壮族师公舞中的《穿针舞》亦称《穿花舞》,跳时一般7、8人,着道公服,边念、边唱、边跳,边敲锣、鼓、钹、撞钟、木鱼、竹板等,配以管、笛、笙、箫,十分动听。跳时走8字形,相互穿梭,形似穿针,故名《穿针舞》,因造形似花朵,又叫《穿花舞》。师公舞中共有36种人物的节目,如张天师、雷公、土地公、鲁班,白马姑娘、三元等,他们各有独特的脸谱,各有一套唱词和舞蹈动作。表演时间多在晚上。
跳车马灯舞
流传于进德客家人地区,是由两匹马、两架车以及各种动物花灯组成的歌舞。马用竹篾编就,纱布糊面,无脚、身中开洞,表演时,演员立于马身洞中,用绳子系住马身,挂双肩上;马下身用彩绸或布料围住,演员似骑于马背上,表演马走、跳、跑的各种动作;手推车也用竹篾扎成,花纸裱就,四周用料布围住,两侧画上轮子。女演员站在车中间用绳子把车挂在双肩上,头扎花朵,手摇汗巾、花扇,扮成坐车模样;男演员头戴草帽,腰扎围巾,打绑腿,穿草履,表演各种推车动作,如上下坡、过山坳、陷泥坑、碰石子等,其曲调有16种之多,如《十二月调》、《五更调》等,歌词内容有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有歌唱农家生活的,用客家话演唱,曲调优美,唱词诙谐。
车马灯舞
是由流传300多年的客家《花灯舞》演变而成的。1951年,进德乡四连村新村屯民间艺人刘亚细(盲人)开始将《花灯舞》改作《车马灯舞》。1955年,县文化馆再对原唱词和舞蹈动作进行修改、整理。1956年此节目参加桂西壮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歌圩对歌
解放前在穿山、里雍、土博等乡一些地方,每逢春节、农历三月三或八月十五,当地群众便自发地组织起来,邀集好山歌手和喜爱唱歌的青年男女,集中到歌圩上唱歌(也有慕名自动赶来的),歌圩上主要以对歌为主。也有个人独自演唱和群体合唱。内容以爱情为主,也唱生活、生产劳动、时事、历史和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
文艺培训
根据广西区党委、区文联相关的文件精神要求,柳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印发的《柳州市关于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为深入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推动文艺村和党建示范村的共建同创活动,推进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落实申报文艺村、文艺户、文艺辅导员精选培育工作,经柳州市、桂林市和来宾市的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决定于2014年11月18——21日在鹿寨县县委党校举办文艺辅导班,参加学员来自三市共72名学员。柳江县派黄华固、钟建军、韦业、韦金兰等同志参加培训学习。
“柳江人”头骨化石
1958年在通天岩发现“柳江人”头骨化石,经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考证,址内的头骨化石定名为“柳江人”,为华南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人(智人),体型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大约生活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是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现藏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复制品存柳江县文物管理所,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鼓
1981年,百朋公社镇西大队农民在岭坡耕地时发现。该铜鼓用青铜铸造,通高56厘米,鼓面直径81.5厘米,鼓面周沿有4蛙,中心的太阳纹为12芒,芒间夹双翎形纹。鼓身纹饰繁复精美。该铜鼓属古代铜鼓分式中的冷水冲式。经鉴定,其制作年代为东汉时期。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汉代滑石人面具
1983年里雍新安古墓出土,近正方形,边长24厘米,洁白如玉,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雕刻技法纯熟。人物头象造型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东汉时期物品,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
分别发现于新兴农场通天岩、土博甘前岩和百朋甘龙岩,对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有一定作用。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古钱
1980年3月,三都公社有两位医生发现一处古代铜钱埋藏,有晋、唐、宋、元、明五个朝代的铜钱共44种。最早的是东晋“咸康通宝”,最晚的是明朝“永乐通宝”。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太平天国铜炮
1958年在进德公社黄岭大队发现,炮身上面明刻“太平天国丁已七年十月吉日立”等文字。现存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