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记者”有采访权吗?

2025-04-02 21:52: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当然没有了,网络媒体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更不能进行直接的新闻原创,再说现在连网络记者这种说法,还有很多人不太认可,更别提网络记者有采访权的这个事儿了。

不过网络记者能不能称之为记者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吧。现在毕竟是互联网社会,有很多的信息都需要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达,那么我想网络记者,也就是能够起到一个传播信息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互联网上一些信息的交流反馈确实还是需要他们的。

当然了,国家确实应该对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定管理,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就当上记者的,首先来说网络记者发布的信息,必须要真实可靠,他也必须为自己所发表的内容负责任,那么关于网络记者的采访权问题,也可以一定的比较宽泛的管理,赋予网络记者一些采访权利也是可以的,当然前提是规范好网络记者的职责。

回答2:

一看这个问题我就笑了,是谁在问这个“作死”的问题?

一个没有记者证的记者是不是记者?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你觉得是就是,你觉得不是他们就不是。

可以肯定的说,腾讯,新浪,网易这些商业网站没有记者也没有采编权。

但它们在干着传统记者的事,各种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层出不穷,体育版块和娱乐版块更是赤膊上阵,比有证的记者更专业。

目前的形势是,门户网站的记者实际上和传统记者差别不大,各种新闻报道采编也在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如火如荼的进行,围观群众丝毫没有怀疑他们的“记者”身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禁止他们“招摇撞骗”,等于默认网络记者的采访权。

然而这种“和谐”的局面随时可能被打破,新闻主管单位的沉默是看你打了什么擦边球,如果新闻的报道不符合主管单位的要求,它随时可以合法的禁止并处罚这些“伪记者”和他们生产的“假新闻”。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像电影分级制迟迟不开放一样。电影不分级,能否上映总局说了算,分级制实行后能否上映制度说了算,这等于弱化了总局的权力。

这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种现状,政府默许甚至鼓励你做一些事,但它就是不给你一个名分,让你自己去揣摩,这叫做“自我审查”或者“自我阉割”。

然而前途是否是一片黯淡呢,也不尽然。

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口子,事实存在,就会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做的人越多,这股浪潮就越大,逆转这种浪潮的代价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到最后万流汇聚,奔腾入海。

在纸媒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你拍张照片都能po上网,只要有看点就能获得关注和转载,网络媒体,自媒体是这股大潮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但是请注意一点,没有人喜欢假新闻!

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虚假的,偏颇的新闻都是令人厌恶的。部分商业门户的新闻版块存在着标题夸大,断章取义,恶意诱导的现象,这是在折损他们自己的公信力。这一招也许能刺激心智不熟的,只用屁股决定立场,不用脑子思考对错的受众,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终究会成长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最后用这两句诗为这个问题做一个简洁的回复:

在人人都能生产新闻的时代,有没有那个证并不是记者的评判标准。新闻出版总署发的那个证,只是你免费出入各大旅游景点的通行证。而你的良心和公义,你真实报道的新闻,才是你作为一个记者真正的墓志铭。

回答3:

网络时代,的确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是我觉得两个记者的含义不一样,一个是有记者证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记者,而有的是广泛意义上面的记者。

至于采访权,我个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是拥有采访权的,但是网络记者则不然。根据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即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换言之,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不能进行直接的新闻原创。

网络记者,可以是记者,但是我觉得应该对网络记者进行约束。现在很多网络记者可以说是谣言的传播机,很多谣言都是从自媒体传播出去的。作为记者,应该传播的是真实的新闻,而不是一心想着吸眼球,不顾职业道德。

自媒体作者,是不是真正的记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真正在做记者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就算是真正的传统记者,也不配记者这一个称号。记者的工作态度很重要,应该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信谣,更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