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垦稻12合理施肥和壮秧倒伏。前氮后移都在六月底左右施肥。
施肥合理
施肥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也是水稻倒伏主要因素之一。正常施肥水平为每亩施用氮、磷、钾为:尿素为12~13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8公斤,农民实际施用尿素为13~16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4~6公斤。
一是很多农民没有遵循水稻需肥特点及需肥规格操作,普遍是氮肥施用偏多,钾肥偏少易使植株生长过旺、封行过早、拔节长、穗期叶面积过大,造成倒伏。
二是氮前期使用偏多,6月15之前把85%以上尿素施入,后期施入偏少,只占尿素15%,造成基部第一、第二节间拉长,变细,而且磷、钾肥偏少且质量差,造成水稻木质化程度低、纤维含量少,秆较软,不抗倒伏。经过走访调查,垦稻12,采用优化施肥前氮后移施肥方法,追肥用氮肥量为每亩8.5公斤,没有出现大面积倒伏;种植品种是垦稻12,没有采取优化施肥前氮后移施肥方法,追肥用氮肥量为每亩13公斤,而且施用过早,造成大面积倒伏。
壮秧
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下种时间过晚。下种时间过晚,所以苗小苗弱,为了能让秧苗快速生长,一味提高棚内温度,不通风炼苗或通风炼苗过晚,造成秧苗徒长,根系不发达,易得病;
二是苗床选址不佳。苗床地势低、排水不好,散建大棚没有选择固定苗床,以本田做苗床,育完苗再插秧,苗床内水份过大,易出现水苗、病苗;
三是播种量过多。因为担心秧苗盘根不好无法机插秧,就过度加大播种量来提高盘根率,这样往往盘根不好,而且苗细、苗弱,根系不发达、不能带蘖插秧;四苗床管理不科学。农民在苗床实际管理时,常常通风过晚、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容易得立枯病等病害,在防治立枯病时没有正确使用药物,降低了药物的效果,多数药物有调酸成份,它是利用土壤消毒的方法来达到防治的目地,施用方法不正确则会产生烧苗、黄尖现象,育不出壮秧。
一般本田施肥铵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粟和争取多穗为目标;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后期是指水稻进人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现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②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③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