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或者听过苏轼的这一首《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高雅唯美,辞藻生动,尤其是结尾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被许多人认为是点睛之笔。这里面的“婵娟”指的就是嫦娥,或者说,是代指明月。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希望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这句诗从空间和时间上把画面刻画出来了,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同时仰望着天空的月亮,并且能够从内心之中感受到那一种独特的思念和牵挂。
也正因为如此,苏轼的诗和词才会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且这两句点睛之笔其实还有典故和出处,在南朝的谢庄一首《月赋》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佳句。这句诗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苏东坡之所以可以写出如此佳句,和他的生活经历离不开关系。在写《水调歌头》的时候,苏轼和他的兄弟子由已经四年时间没有见面了。因为苏轼和苏辙的关系非常亲密,而又恰逢月圆之夜,于是苏轼就借着酒兴写下了这首词。
在《水调歌头》的开篇,苏轼就写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首词借着月亮既吐露了自己的思念,又抒发了自己心中对于政治上的苦闷和迷茫,意境不可谓不深远。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婵娟: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婵娟:月亮。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 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亦作 婵媛 。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第三种用法: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婵娟,表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更是对美丽人生的期盼;婵娟不仅是美女,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婵娟,不仅圆月高空悬,更是我们心里对团圆最深的牵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犹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味。虽然他们一个看似在离别之后的忧愁,一个再聚首之时对美好的畅想,但是其意思是一样的,他们期待着天下大同,亲朋好友的团聚,更畅想着美丽愿景能长长久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书者言尽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他们最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