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何仍不快乐?此人答曰:正因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佛祖笑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某日,一行人快渴死了,佛祖怜悯,置一湖于其前,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何故。答曰:湖水甚多,而我肚量这么小,既然一口气喝不完,不如不喝。
佛祖露出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要用心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够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其实,人活着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再多的荣华富贵,到头来都只不过是一隅、一床、一日三餐。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当我们从疯狂疲惫的获取中真正醒悟时,才发现大好的年华已经从手中丢失了。生命是一种缘,有时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生得不到,而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
故曰: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个人,其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自然会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而且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善无善报,恶无恶果……进入这个阶段,心境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们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这时,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主观意志的载体。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也有些人通过自己的真心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由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如此,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随遇而安,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去纠结一些没有用的事情,要懂得放弃。
佛教讲究的是无欲无求,对于世界观,用佛教解释来讲,人终究为沧海一粟,用佛教解释价值观。弘扬佛法拯救生民便是一生宿命。
共有三大修行境界,第一,年轻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第二,人到中年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非常不像,第三,老年的时候,看到山依然还是山,看到水依然还是水,生活得更加平淡,自然。
佛教将人生分为三境界:
第一,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晚年时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