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时氯离子的含量,常对镀层质量有重大的影响,需要严格进行控制。镀液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可用莫尔法。试验时用碳酸钠中和硫酸使溶液呈中性或弱碱性,用碳酸氢钠将铜沉淀成碱式碳酸铜,从而消除铜离子的颜色干扰。 莫尔(Mohr)法是沉淀滴定法中常。
不能在含有氨或其他能与银离子生成络合物的物质存在下滴定,否则会增大AgCl和铬酸银的溶解度,影响测定结果。若试液中有氨存在,应当先用硝酸中和。而在有铵根离子存在时,滴定的pH范围应控制在6.5~7.2之间。
扩展资料:
应用铬酸钾作指示剂应注意以下几点:
滴定应当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进行。若在酸性介质中,重铬酸根离子将与氢离子作用,溶液中铬酸根离子浓度将减小,铬酸银沉淀出现过迟,甚至不会沉淀;但若碱度过高,又将出现氧化二银沉淀。
莫尔法测定的最适宜pH范围是6.5~10.5。若溶液碱性太强,可先用稀硝酸中和至甲基红变橙,再滴加稀NaOH至橙色变黄;酸性太强,则用碳酸氢钠,碳酸钠或硼砂中和。
莫尔法能测氯离子、溴离子但不能测定碘离子和硫氢根离子。因为AgI或AgSCN沉淀强烈吸附碘离子或硫氢根离子,使终点过早出现,且终点变化不明显。滴定时必须剧烈摇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尔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氯含量
电镀时氯离子的含量,常对镀层质量有重大的影响,需要严格进行控制。镀液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可用莫尔法。试验时用碳酸钠中和硫酸使溶液呈中性或弱碱性,用碳酸氢钠将铜沉淀成碱式碳酸铜,从而消除铜离子的颜色干扰。
莫尔(Mohr)法是沉淀滴定法中常用的银量法的一种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佛尔哈德(Volhard)法和法扬司(Fajans)法.
实验原理:原理编辑
在含有Clˉ的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以K2CrO4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Clˉ。由于AgCl的溶解度比Ag2CrO4小,根据分步沉淀原理,溶液中实现析出AgCl白色沉淀。当AgCl定量沉淀完全后,稍过量的Ag+与K2CrO4-生成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从而指示终点的到达。
其实,上述说法并不好理解。
分步沉淀原理指出:若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相同浓度的离子都能和所加入的沉淀剂起反应生成沉淀,则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与溶度积有关,溶度积较小的先沉淀。
已知Ksp(AgCl)=1.8x10-10,Ksp(Ag2CrO4)=1.2x10-12,[1] Ksp(AgCl)> Ksp(Ag2CrO4),按照分部沉淀原理则应是Ag2CrO4先析出,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上,AgCl是AB型难溶物,Ag2CrO4是A2B型难溶物,不能单纯通过比较溶度积常数Ksp来确定,而是应该计算沉淀时谁需要的Ag+的浓度小谁先析出。
对于AgCl,AgCl开始析出时,[Ag+]=Ksp(AgCl)/ [Cl-] ;
对于Ag2CrO4,Ag2CrO4开始析出时,[Ag+]=sqrt(Ksp(Ag2CrO4)/ [CrO42-])
反应在稀溶液中进行,显然两者的[Ag+]不是一个数量级,Ag2CrO4析出时所需的[Ag+]比AgCl大很多,所以是AgCl先析出。
电镀时氯离子的含量,常对镀层质量有重大的影响,需要严格进行控制。镀液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可用莫尔法。试验时用碳酸钠中和硫酸使溶液呈中性或弱碱性,用碳酸氢钠将铜沉淀成碱式碳酸铜,从而消除铜离子的颜色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