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摧毁农田水利设施后,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条件和植被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洪灾后农作物布局和品种调整,造成生态危害。防洪、防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河流,修建水库,加固河岸,疏通河道,平整泄洪坝,退耕还湖。在水库下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减少洪涝灾害。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挖沟,在田间建立以浅层水和地表水排水为中心的挖沟,将各种明渠和地下渠的排水渠道结合起来,使地表水,地下水和地下水可以迅速排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或减少洪灾的危害。在湿害频发地区,要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完成垄腰围的配套,降低地下水位;遇湿害时,还要抓住有利天气,及时进行现场管理,既能改善土壤通风,又能防止地表结皮和盐渍化。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的渍水程度。深耕打底可提高土壤的透水性,消除或减弱犁底滞水效应,降低耕层含水量,减少洪水影响。多施有机肥可以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渍水。秸秆还田或绿肥轮作对提高渍水易发区土壤渗透性有显著作用。发生内涝后,应及时耕作,使土壤松软,改善通风,增加蒸发比表面积,以减少内涝危害。调整种植结构,在易涝地区开展防涝栽培,适当调整旱作和水生作物的比例,可以降低发生涝渍影响的概率。
在涝渍区,要选择抗涝作物的种类和品种,适当调整播种期和种植期,使最抗涝作物的生长期避开灾害易发期,实行耕作栽培,对抗涝有显著作用。垄作对提高旱季早春土壤温度具有重要作用。雨季,垄成为排水沟,垄背不被水淹,有利于分散土壤水分,为根系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
这个估计没什么应对的办法毕竟是天灾你抵抗不了
这个只能是平常的时候做好防护设施的,遇上的时候就只能是看天了
我个人都觉得这些还是要起到预防作用,但是这是真的很大的,没有办法。
这个的话其实是自然灾害,是无法应对的,只能是做到尽量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