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以 一代宗师 为代表的武术精神

2024-11-17 09:51: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在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中,梁朝伟饰演咏春拳宗师叶问。日前接受采访时梁朝伟说,小时候只觉得功夫是打架,只有警察和坏人才会练;如今通过亲自学习功夫,他才懂得了功夫的真谛。

  为了更好地诠释人物,王家卫请来叶问的最后一位亲授门徒梁绍鸿,他不仅教授梁朝伟咏春拳的拳理、展示手法,还给梁朝伟讲述了当年叶问在世时开馆授徒的故事,以及叶问对咏春哲学内涵的独特理解。

  梁朝伟说,亲自练功夫十分重要,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体验一个宗师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功夫的看法,光看文字是不行的。“电影里面很多人物对功夫的看法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是他们自己讲出来的,但是这个过程是我去体验、尝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通过几年的练习,梁朝伟本人对功夫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小时候认为,只有两种人学功夫,一是警察、一是坏人。“但当我们真的去认识功夫的时候,不是打架那么简单,而是精神上的一种修炼,待人处事都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态度和精神。”

  梁朝伟饰演的叶问,少年时嗜武成痴,孤傲不羁,醉心于一场又一场的“问手”和江湖里一招一式的胜负,直到来自东北的宫老爷子踏上金楼退隐江湖,才发现在纸醉金迷的金楼外,还有一片更深广的武林江湖,决心攀登功夫奥义的更高山峰。

  “功夫的精神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称之为一代宗师?我小时候觉得只是打架而已,这次得到了很多东西:功夫是一种精神的修行,也是一种生活之道,不应该去希望赢而去做一样事情。你懂得生活才最厉害,你可以最后站在这里依然有很好的笑容是最厉害的。”梁朝伟说。
徐皓峰(《一代宗师》编剧及武术顾问):我跟武林的渊源报纸上报道比较多,在这儿就不多言了。先从我多一个围棋界的朋
友讲起,当时有一个围棋国手江铸久跟我讲了一个80年代的故事。围棋界的元老参加活动,有一位人物本身喜欢围棋,比较有水平,想跟这位元老下一盘棋。对于
人物来说是风雅之士,棋摆好后,元老拿出老花镜来查,一人下一步,下三步后说“中国太厉害,我认输了。”当时在场人没有反应过来,觉得是礼让。结果下第二
盘,也一样是三步“太厉害了,下不过你,请你指教。”就认输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是一个职业者,围棋是我的职业,没有必要陪你玩。
陪你的玩的话,不尊重自己,你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还不如不下。这是高层。

田壮壮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民间故事。青少年到街头买萝卜,有稍微蔫的萝卜,“你把这些卖给我,一堆我全买了。”没想到卖萝卜的人不愿意,“如果把这些萝卜卖给你,你拿着这样的萝卜回去后,别人会瞧不起我。”

以前中国上层和下层有普遍的职业尊严,但这种职业尊严于现在开始慢慢丧失,随着潜规则、各种不规范,好像只有不规范才能赚到便宜,才能是能人,这就有了很
大的问题。我过了30岁,采访了一些武林人物,武林人对我的吸引力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规矩,有传艺的规矩,有交往的规矩,尤其对祖宗的一份敬重。当时我
学形意拳时,他们跟我说得拜岳飞,拳是岳飞传下来的。这对一个初中小孩心里震撼不一样,跟千百年前的人物发生关系,会觉得自己背后有一个很长的脉络,这对
年轻人的精神刺激非常大。但在我们还年轻时受这种精神的刺激、点拨的数量非常少,大家盲目追求自我个性,但光有自我个性人生会没有方向。过了35岁后,有
一个特别大的感慨:觉得要寻找自己生活的依托。年轻时荷尔蒙是你的依托,还在探索世界。但过了这个时期后,人没有依托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的来龙
去脉到底是什么。于是我开始通过武林摸中国文化,这是我给自己心灵找到的一个出路。

“通过自己的叙事作品改变人间的常识,这是写小说、拍电影的人最大的快乐”

武侠文化很多,一个东西一旦大量复制,一个观点很容易成为一个常识。在做文艺创作最关键的是改变常识。如果通过自己的叙事作品改变人间的常识,这是写小
说、拍电影的人最大的快乐。我们这一代创作者的快乐来得更容易一些,只要你稍微下一点功夫,你能改变常识无非是两种:一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全凭自己,
这很难;二是发现一些真相。我发现中国很多真相就在你的生活里深深掩埋着,你只要问比你大十几岁的人就能知道。但时代潮流往往迫使你对这些东西忽略不见。
我发现真相是从自己家里找到的,没有想到我姥爷的弟弟是武林里的人物,经历过真实的武林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小时候,一直在老人家住,是一个新时代来自于乡村的父亲和一个都市里官宦世家母亲的结合。我的父亲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可毕竟来自于乡村的革命教育,
品质是高尚的,但学识不足造成生活的障碍。当时我从姥爷家回到父母家,送我一人高的大座钟,座钟做工精良,真正的工艺。可到80年代流行亮晶晶的折叠椅,
它成为时髦,为了摆放折叠椅,将这个座钟当成垃圾扔掉。困境就在这儿,你的道德可能很高尚,但学识不足会被新鲜的东西所迷惑。我为父亲可惜的是,这么一个
高尚的人,被两把折叠椅迷惑。所以价值迷惑从我父辈一代到我这一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生有痛苦,最大的痛苦是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为混乱的,于是开始寻
找,从祖辈到历史、器物里寻找。

中国器物一共分两种:一种是真的实物,比如笔、墨、纸、砚、弓箭。中国人认为器物本身有很高的精神容量,中国古人以器物为诗。书生写毛笔,毛笔品性,握毛
笔的方法,几个手指头的配合,全身的技巧,认为技巧跟做人道理相通,所以中国古代文人要向器物学习。儒家也是这样,儒家中庸从哪儿来的?中庸之道以射箭的
原理比喻,首先把弓拉开,“弓”是天地,人中正。箭是前后使,但这个前后必须有一个上下体系支撑,往往从相反的东西而来,一个相反的东西往往是根源,这是
弓箭的道理。中国人喜欢把玩器物,不是把它揉得多么光亮,那是小市民的趣味,他们把玩趣味是寻找悟力和人性。这是中国人的特点。

除了实物的器外,还有非实物的器。比如昆曲里的身法,京剧由一个大众化的艺术,在清末、民国往高雅化方向发展。主要的凭据是向昆曲靠拢,昆曲是文人雅士玩
弄的,梅兰芳是从昆曲里走出来的,比如《贵妃醉酒》等很多身段、唱词是从昆曲而来的。所以昆曲很经典,昆曲除了乐谱外有身法,身体的动态是昆曲的精华。身
法是属于虚化的器物,中国古人把它看成遗留的工艺。由此你就能理解戏班子为什么要手把手的教徒弟,先掌握工艺再说别的。武术也属于工艺,是活的器物。

出国次数多了就不愿意出国,为什么?——一些欧洲人有他的“样儿”,我们出国时晚上穿西装、打领带,参加电影节,我的领带由电影节的司机帮我打。他们有他
们的“样儿”,而我们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样儿”。什么是文明?首先在于衣冠,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衣冠。文化人跟武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地位。中国武人跟文化人
几千年一直处在自我否定的被动心态中。

先说武人,发生“安史之乱”后,觉得有“封疆大吏”这回事,所以从宋朝建国就有意识的用文官打压武将。这种打压不仅是体制上的,而且是人格上的。武将摈弃
从宋代开始产生,在人品上、精神层面上一直被打压,所以武人没有自尊心,迅速让武将变成实力主义者。如果一个人不给他一个高度的精神地位,人就会迅速实力
化。80年代的中国就经历过。当然整个历史过程中,有几次为了国家,比如戚继光有了精神地位,出现了一代名将,如果不给,就会迅速摈弃。

文人在顺治年间尚好,明末几大学者,比如黄宗羲、钱谦益都有反清言论,但让他们从国事,他们对社会有影响。康熙后,康熙、雍正、乾隆几朝故意打压文人精
神。文官系统还有一套方法——小巷流言的方法。以前中国文人不受世俗小巷流言骚扰,有一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传各种小道消息等别人会瞧不起,这是以前
中国的传统,自我保护系统跟民间的荣誉系统很完整。后来市民阶层把小巷流言发挥起来,无聊百姓为了找精神上的平衡,编造各种小道消息把文人丑化、矮化,这
个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我接受采访时,有的人问“徐老师,听到一个段子能不能解释一下?”我说“既然是段子,没有必要解释。”因为已经丧失了辨识力。

清朝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对文人的精神打击非常大,不过在国力上有一个跟很多史书上相反的,即道光、咸丰年间我们认为是没落的,没有以前三代的盛世昌
盛,尤其到咸丰年间英法联军进来。但在文化系统里是相反的,道光和咸丰两个皇帝是弱者,对知识阶层的管制没什么办法,这时中国文人恢复了自己一股元气。中
国有一个大画家叫黄宾虹,在《黄宾虹画语录》上就写道:在道光和咸丰年间出现了很多大画家,这些大画家的水准已经超过“扬州八怪”,但为何没有在后世有影
响?因为当时有大画家,没有一流的画评人,加上内忧外患,整个阶层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这些实际水平超过扬州八怪的画家后世无名,黄宾虹在他的话语录
里把这些画家的名字详细写出来。

我对民国范儿的定义是在道光、咸丰年间中国恢复了一口元气,这口元气有能力包容西方文化,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是有风范的。可惜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似乎断了这种元气,完全都是一边倒的倾向。

民国的武林之所以称为林,“林”以前都是给知识分子的,比如诗林、琴林、书林(一流书法家高级沙龙)。之所以给练武人这么高的词汇,是因为清朝结束,一直
受压抑的武将系统跟文人系统开始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文武合流的需要。自宋后,清政府、明政府支持的主要策略是文武分流,各自打压。到了民国成了社会共识,文
武必须合流。孙中山“强国、强种”,大昌武风。中国民间有很多国粹,但把“国术”一词给了武术,戏曲、中医不能称为“国术”,只有武术才能成为国术,一流
的政要出钱给武术捧场,比如冯玉祥、冯国璋、孙中山、北洋政府、南京政府。

“让文人和武人分流是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到民国时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民族自信”

如果之后的叶问和香港武人到香港对武术有什么作用?他们开始了私家武馆的兴起。民国时,武馆是国家单位,学校体制跟美院附中一样是一个高中体制。当时给武
人以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一个民族在它处于弱势时,需要建立一个强势的形象,如此民族才能走下去。如二战后的日本,美国大兵在街上随便强奸妇女,80年代我
们看的日本电影《草帽歌》,耀武扬威的日本人精神竟完全垮掉了,这时需要武士道的小说,拍武士的电影,因为弱势民族要建立强势的民族形象。所以在电影文化
上有一点很奇怪,美国一位文化学者说“因为武士电影造成的影响,好像全世界都讨厌日本人,但全世界都喜欢日本的武士。”这说得比较绝对,但有这样的评论。

我们让文人和武人自卑、让文人和武人分流是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到民国时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民族自信,这是乐观的一面。悲观的一面非常糟糕,当时西方文
化逐渐不讲理的占据强势。所谓“不讲理的占据强势”是如果你要占据强势,一定是系统引进西方文化,不会存在文化的霸权,而赋予西方文化在中国以霸权地位不
是西方人造成的,而是当时很多留学生造成的情况。往往留学几年的留学生可能掌握了一个新式学科、新式流行说法,自己对这套东西不是很专精,但回到国内就对
饱学的老先生有一种无法抵抗的破坏力,在这些老先生面前竟然占据着巨大的强势。当时整个世道喜欢年轻人、喜欢西方。所以有西方背景的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改
造了西方的全部理论并在中国占据着强势,这不单是学术上的,包括政治理论,就此不举例了。

我一直在想:这种文化的强势到底从哪儿来的?我认为在于舆论。清末对于舆论是失控的,所以从梁启超一辈人起,有新思想的人就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暗杀,
成为主要政治手段。那时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用谎言。如此,传统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前中国人是怎样的?西方都承认政治的、理论的方式跟居家的、
平民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政治家可以狡猾、狡诈,可以玩手段,贫民老百姓是另外一种。也就是说政治道德和民生道德是两种。可中国历来是就这个统一起来,我
生活的道德就是政治道德——修身、齐家、平天下,道德是一贯的。如果一个人用谎言办一个事,那此人从小受的教育对他有强大的政治、精神上的束缚力。这也是
在《一代宗师》写的一个情节:宫二先生找马三报仇,但马三是汉奸,可以动用部队、直接上枪的一个人。一个老百姓跟有军队背景的人怎么较量?用道德和理较
量。所以里边有一场戏是宫二去闯马三的家,马三不敢见他,躲在屋子里,宫二说“敬你是师兄,我不闯你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咱俩办事,必须抛弃自己的军队
背景。这样民间老百姓跟军方、政要有一个抗衡的平台。
徐皓峰:还是那个主题,现在只要静下心来,问问家里人,平时忽略的现象仔细看就能把握住。比如文武分流是通过政局的操
作让文武分流。但民间强大的潜意识还存在,比如中国戏曲舞台,演员的上下出台口:出将、入相。“出将入相”讲的是文武合流的士,出去打仗是将,回来是治理
国家的相。民间强大的体系还留存着。

80年代我跟民间的一些老艺人学艺,老艺人他跟我说,文武本来是合流的,很多时候文的方法和武的方法就是一个方法。比如文人练习书法,不管是写大字、篆
书、草书首先要面对开望问题,要在特殊的运用里掌握住它的规律,自己口练很难,要找捷径。所以当时写书法的方法是转缸,这是写书法的方法。也是武术里的推
手、练守步的方法,书法跟武术的方法完全一样。而且习武要练气,气太虚无,怎么练?通过发声知道气的运行是怎么回事,初次才能体会自己的气量。所以武术里
有“试声”。

而学戏曲的,以前老一辈的戏曲演员也是用这样的方法。中戏表演系的学生早晨起来练晨功,往往通过“夜”发音。这跟武术的方法一样,为什么在各种发音里、各
种字里选择“夜”字?因为通过实践发现只有“夜”字才可以,气出来后自己又回去,用别的音无法实现信息的回旋。“啊”“挖”都实现不了。所以不要把武术看
成是局限的东西。前面我说到中国人是一个在生活状态里追求“悟力”的民族,中国文化的特点,武术跟拳击、柔道最大的区别只有中国武术家敢说“行、住、坐、
卧皆可练”,练体操、拳击不敢这个话,我们有我们的方法,我们玩的东西是另外一种东西。
以前老百姓经常说“再穷都不能吃猫吃的饭,再冻都不能烤电灯的火”。所以是为了人的精神,西方也有这个,但中国人更强。所以我赞成皓峰讲的中国武士会,武士精神超越了物质,但这个东西又从物质中引发出来,皓峰讲“悟力”,很了不起: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回答2:

功夫的精神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称之为一代宗师?我小时候觉得只是打架而已,这次得到了很多东西:功夫是一种精神的修行,也是一种生活之道,不应该去希望赢而去做一样事情。你懂得生活才最厉害,你可以最后站在这里依然有很好的笑容是最厉害的!
《一代宗师》里的叶问饰演者梁朝伟, 通过几年的练习,对功夫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小时候认为,只有两种人学功夫,一是警察、一是坏人。“但当我们真的去认识功夫的时候,不是打架那么简单,而是精神上的一种修炼,待人处事都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态度和精神。”梁朝伟饰演的叶问,少年时嗜武成痴,孤傲不羁,醉心于一场又一场的“问手”和江湖里一招一式的胜负,直到来自东北的宫老爷子踏上金楼退隐江湖,才发现在纸醉金迷的金楼外,还有一片更深广的武林江湖,决心攀登功夫奥义的更高山峰。
武林人的吸引力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规矩,有传艺的规矩,有交往的规矩,尤其对祖宗的一份敬重。当一个小孩学形意拳时,师傅说得拜岳飞,拳是岳飞传下来的。这对一个初中小孩心里震撼不一样,跟千百年前的人物发生关系,会觉得自己背后有一个很长的脉络,这对年轻人的精神刺激非常大。即还年轻时受这种精神的刺激、点拨的数量非常少,大家盲目追求自我个性,但光有自我个性人生会没有方向。长大后觉得要寻找自己生活的依托。年轻时荷尔蒙是你的依托,还在探索世界。但过了这个时期后,人没有依托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有扬我中华武术的自豪感,反抗洋人欺侮、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气节。叶问用在镜头里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咏春拳,让我们有机会把对嚣张的日本人、英国殖民者的憎恨发泄得淋漓尽致,喝彩之余大有扬眉吐气的振奋!

回答3:

  《一代宗师》2013年中国大陆 / 香港拍摄/共130分钟
  导演:王家卫
  类型:剧情/动作/传记
  主演:梁朝伟/章子怡/张震/宋慧乔
  写的就是一个人对武学的执着。“精神比命还重,现在我们有时候都不讲精神,可是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我们以前歌颂的很多侠义之士都是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精神是他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它就不是皮皮毛毛的东西,而是表现了包括叶问在内很多武士命运的起伏跌宕、人生的坎坷,包括对‘武’的认识,体现的还是一种武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