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意大利原生活找到的资料,结合我自己的见解给你解释下,望采纳。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进口葡萄酒背标上的保质期基本上都是10年(少数15年或20年)。难道进口葡萄酒不分优劣,保质期都是10年吗?10年保质期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葡萄酒就像人一样,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老,我们很难说一个人一定能活到多少岁,同样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一瓶葡萄酒的寿命是10年。对大多数葡萄酒来说,保质期就像是没有意义的口头禅,10年也是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数字。
葡萄酒只认适饮期
在国外,葡萄酒一般没有保质期的说法,人们完全可以根据经验和知识来辨别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葡萄酒通过一系列酿造工艺酿成后,一般还需要熟成一段时间才会到达最佳饮用期,之后慢慢进入衰老期。当葡萄酒进入衰老期时,不意味着它坏了或过了保质期,而是说这瓶葡萄酒的香气、风味、口感等已经慢慢丧失,不值得品尝了。所以,我们最好在一瓶葡萄酒达到最佳饮用期时将其喝掉,而不应该以保质期为准。因为,保质期只能保证你喝完这瓶葡萄酒后,你的健康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你可能享用的是一瓶完全失去“魅力”的葡萄酒。
在中国,因为之前有关法律规定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保质期,所以为了迎合我国的特色,考虑我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很多进口葡萄酒都会标上10年的保质期。但是,从2006年10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中规定,葡萄酒和其他酒精含量超过10%的酒精饮料可不用标示保质期。所以,近年来,部分进口葡萄酒已经不再标注保质期了。
葡萄酒的适饮期并没有那么长
世界上90%以上的葡萄酒的最佳适饮期都是在1-2年内,只有4%左右的优质葡萄酒才具有5至10年的陈年潜力,仅有1%的顶级葡萄酒才具有10年以上的陈年潜力。所以,绝大多数葡萄酒应该在1-2年内喝掉,而不应该等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不然,十年之后,真的是“一边‘享受’,一边泪流”了。
一般来说,只有酒精度高、单宁含量高、酸度适宜、果香浓郁、酒体饱满的红葡萄酒才具有较大的陈年潜力,如果储存得当,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而大多数红葡萄酒和绝大多数白葡萄酒的陈年潜力都是比较有限的。
我们常在国产葡萄酒的酒标上面看到保质期为十年的标识,是不是说超过十年保质期的葡萄酒就不能喝了呢?
所谓“保质期”,就是物品能保证质量的期限。那么,葡萄酒到底有没有“保质期”呢?为此,圣健专门咨询了国外酒庄资深工程师。工程师介绍说:我国葡萄酒的保质期一般为十年,而在国外,葡萄酒一般没有保质期的说法。因为讨论葡萄酒的保质期是没有意义的,爱好红酒的人更关心一支酒它是否具有陈年的能力,何时能达到它的最佳适饮期。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从土壤气候的形成,到果树种植的下种、发芽、开花、结果、成熟,这是其中一个生命的过程;而通过酿造发酵培养与熟成,又是一个生命过程;最重要的是装瓶后,通过时间、酒体与空气的氧化,又将经过,生涩、成长、成熟、老态甚至死亡的一个抛物线式的生命过程。有的葡萄酒要十至二十年才能到达成熟期,才是它的最佳适饮期。
所谓的“变质”,可能是葡萄酒已经处于衰落期,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保存不当而造成酒质粗糙或变得酸苦有异味,因此不能说在保质期内质量没问题,过了保质期质量就有问题,不能喝了。事实上,无论保质期内或保质期外,如果已有不好的异味或淡如“潲水”,完全没有了红酒的特性,就不必冒险饮用了;若只是骨架松散,香气无踪,口感变得较酸,可以喝,但也失去品尝葡萄酒应有的意义。
葡萄酒没有保质期,因为它不会坏掉,只是会慢慢氧化,口感变得不好,越便宜的酒保持口感的时间越短,低档葡萄酒超过两年就不好喝了,而好一点的可能最佳饮用时间是放置某段时间之后。至于保质期,国家对于葡萄酒没有要求,明确表明标签上可以省略保质期,那些写了保质期的只是为了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可以写10年,20年都没有区别,因为没有保质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