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人格衡量的是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要个人情感影响,跳开传统道德标准思考、以及驱使其他人为其工作的能力。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他们更多地是说服别人。但这些结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
扩展资料: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
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人格其实就是一种暗黑系的人格。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后来,资本主义学者将他的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概念的内涵
广义上是指任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根据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成功操控他人行为的个体,这种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会互动的能力是不考虑互动是合作性的还是剥削性的;狭义层面就特指非合作的剥削性行为,其涵义源自管理和控制力的“黑暗面”。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立论基础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蠢、而且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或“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也正因如此,“马基雅维利主义”逐渐变成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和不择手段的同义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特征
Christie和Geis(1970)通过对早期在《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得到支持的权利的历史观点和政治研究,阐释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主要特征:
第一,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正常情感;
第二,缺乏对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目的而不是道德观点;
第三,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
第四,关注事件的完成而非长期目标的达成。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通过操纵他人,目的是为自己赢得更多利益,并且很难被他人说服。
马基雅维利人格是心理学的一种黑暗型人格,它代表着操控性。
马基雅维利测试衡量的是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要个人情感影响,跳开传统道德标准思考、以及驱使其他人为其工作的能力。
马基雅维利人格:
1、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是指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以完成个人目标的行为倾向
2、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这一人格特质的形成与诸多脑区有关。这些脑区主要包括:与认知决策相关的外侧眶额皮层、丘脑、背侧前额皮层,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前扣带回皮层、左侧前额皮层、双侧脑岛,以及与非自我中心思考有关的额极、眶额皮层。
3、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作为与光明“大五人格”对立的黑暗人格特质,大量的研究表明它与欺骗、偷窃等非道德行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