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但由于指导思想的转变,造成了二者从形式、内容到效果上质的区别。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但近年来由于组织形式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组织的出现,使组织边界变得模糊,以往被认为是组织外的人力资源也被纳入组织内部进行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扩大。例如,摩托罗拉对其供应商与代理商实施培训,进行管理。
我们对人的管理方式都是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的,这一点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尤其正确,对人的这些假设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人事管理”(PersonnelManagement)和“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的区别实际上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区别。
人事管理是基于“复杂人”的假设,假设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依据这些需求对其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一种全新的“价值人”的假设,他突破了传统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求上进、求发展的欲望与追求,即使其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要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这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人口素质普遍提高、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特别是在那些高级人才云集的跨国公司是站得住脚的。当然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外界物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那些自我实现欲望强烈的人在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假设使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
在人事管理中,企业对人的看法局限于人力是一种成本,在使用时以节约为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进行开发和控制。成本是为实现目标而不得不作出的付出,而“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实现与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上面。在人事管理中虽然有培训,这些培训也会给员工带来了发展,但从企业的角度看来,这些培训只是为满足工作需要不得不作出的成本付出。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是以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提高工作绩效为目标的主动培训。
因为人事管理中企业所有者将人视为成本,在他们看来,雇员的所得正是他们的所失,在他们眼里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零合游戏,所以劳资关系比较紧张,人事部门经常陷于劳资纠纷的陷阱之中,他们被迫通过服务、保障、职工参与等手段缓和劳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视人为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企业将主动建立互相信任、充分参与、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双赢游戏。
在组织上,以前的人事部门仅仅是组织众多部门中的一个,其功能仅仅是整个人员管理的一部分,其他部门如行政、生产等部门都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思想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在组织内部建立整合式的功能。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人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管理层,而企业中的操作层仍然被视为劳动力进行管理,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难融洽双方关系。在视员工为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就不仅限于管理层,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拓展到劳资关系的各个方面。人事管理中的绩效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员工绩效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报酬、奖惩、提升的有力依据,因而员工有抵触心理,惧怕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员工绩效现状的信息,找到与目前及未来要求的差距,绩效优秀的员工将得到物质奖励、提升等鼓励,而绩效较差的员工将得到培训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所有员工将从中受益,绩效考评成为员工与企业之间主动交流的有力手段。
以往人事部门的工作是被动的、例行的,如考勤、工资发放等,遇到问题平息了事,而人力资源管理从资源开发、职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角度,前瞻性地注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技术更新、员工心态等,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挑战性的开拓。总之,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次思想上的创新,它们的差别并非仅仅是形式的,而是有本质的区别。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组织为达到战略目标,系统地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和管理的模式,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能性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传统人事管理:指为完成组织任务,对组织中涉及人与事的关系进行专门化管理,使人与事达到良好的匹配。
区别: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属“服务中心”,管理出发点是“着眼于人”,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之目的。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将人视为一种成本,把人当作一种“工具”。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属“权力中心”,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涵盖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现、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传统人事管理属企业的辅助部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员工的考勤、档案及合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灵活地按照国家及地方人事规定、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从而建立起系统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传统人事管理则主要是制度的执行,即按照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定、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人事部门基本上没有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权;最多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调整。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企业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则只能站在部门的角度,考虑人事事务等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充其量只能传达决策者所制定的战略目标等信息。
五、具体职能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传统人事管理则只能按照老板的指令来进行相关的人事工作,根本谈不上考虑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工作。
招聘与选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面试评估时除关注应聘者与职位匹配外,更会特别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公司是否可以提供等因素,确保招聘的人选能长期为企业服务。传统人事管理只能关心应聘者的条件是否职位相匹配,或者只起到用人部门负责人与应聘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而已。
培训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企业迅猛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双赢。传统人事管理只负责新员工接受进入企业后的组织纪律、劳动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很少会组织员工其他方面的培训;限于部门局限性等原因,不可能建立起全面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
绩效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关注企业全面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绩效激励等全过程;更加关注绩效反馈与激励,确保员工绩效不断提高的同时,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螺旋式上升。传统人事管理只关注绩效考核与惩罚,大多扮演企业警察的角色,只负责挑毛病、找漏洞,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企业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确保既能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与分析工作,从而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传统人事管理只能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工资及社保管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制定和调整权;既使有也只能进行一行简单的工资计算,且绝大部分工作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试想如此状况又能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企业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因为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决策层:所有的管理最终都会落实到人,只有管理好“人”的资源,才抓住了管理的精髓;对HR工作者:只有企业全员参与人力资源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上升到战略伙伴;对直线经理: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不仅能确保部门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使部门员工及自己得到调动与晋升的机会与空间;对员工:更好的领会企业战略,根据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是单兵作战,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关系比较紧密的部门是财务部门,因为工资的计算与发放、社保的缴纳大多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
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体现是通过提升员工能力和组织绩效来实现的,而提升员工能力与组织绩效要结合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因此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提炼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定个性化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特别关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深入开发。传统人事管理价值的体现主要是在规范性及严格性,即是否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是否看得住和控制住企业员工等;绝大部分工作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八、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其在企业整体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本管理,属预警式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试想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怎能及时地了解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各种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等信息?又如何能做到人力资源工作具有前瞻性?更何谈防患于未然?因此借助先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工具搭建系统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定为成为趋势和必然。传统人事管理侧重于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属事后管理。几乎所有工作都手工完成,即便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也只能是采用仅供人事部门单独使用的简单人事管理系统,不可能搭建起系统的、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泛泛而谈,它有清晰的传导路径:企业的整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确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合适的人力资源政策—→员工需求得到满足—→员工满意度提高—→生产率/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和忠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看成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优化成人力资本,从而与企业的技术和经营模式相结合后,完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管理学科,她包括1个基础模块(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管理基础知识)和6个专业模块(人资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比如如何甄选人才及招聘的常用渠道与面试方法,员工的劳保和福利办理,先进绩效管理方法(KPI,180°,360°,720°绩效考核等)通过这些技能的培训,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理想国际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一些管理工具把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