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是怎样死亡?

2025-04-13 20:05: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光绪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绪自被慈禧皇太后“废黜”之后,整整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长期郁闷的生活导致光绪体弱多病,清宫太医院档案《慈禧光绪医方》一书,可以看出光绪虽然多病,但医药条件极好,不会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驾崩。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下面就讲光绪死因疑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辞,光绪皇帝死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里面又有四种说法: 一, 被慈禧害死, 二, 被李莲英害死, 三, 被袁世凯害死, 四, 被他人害死。 先说第一种,第一光绪属于自然病死。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以及《清宫档案》。《清德宗实录》就是《光绪实录》,光绪的《实录》,光绪朝的《东华录》,清宫太医院的档案说法一致,光绪属于自然病死,《实录》和《东华录》都比较简单,《清宫档案·脉案》,号脉的“脉”,就是太医的《脉案》,讲得比较详细。五月份的《脉案》光说光绪身体虚弱,需要长期调理,六月份的《脉案》,说光绪病情加重,屡次用药,不见显效,就是明显效果。七月份《脉案》的记载,七月份请了一个医生,叫杜钟骏,从南方请来的。给光绪看病,看完了他就说了句话,他本来想这一次到北方给皇帝看病,能博得微名,就得一个小的名气,给皇帝治好病了,本想能博得微名,看来不成,皇帝的病就很难调理,他就没有把握把皇帝的病治好。到九月份,九月的《脉案》,说皇帝、皇上病情加重,脏腑难以调理,病情加重。十月二十日《脉案》的记载,说皇上身体发凉,病情严重,这是《脉案》的记载,从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月连续的《脉案》记载,那说明光绪的病是一天一天地加重了,病到最后就因病死亡。光绪这个人小时候身体就不好,怕声音,进宫4岁之前听到锣鼓响声,打雷响声就吓得不得了。到宫里头以后吧又加重,所以光绪长期有神经衰弱,或者叫做神经官能症。 咱们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仔细研究了太医院给光绪看病的御方和药方,最后出了本书叫《慈禧光绪医案选议》,我数了一下,光绪这一段选了186个药方,这186个药方,第一类治光绪总是遗精这类的药。第二类,就是头疼,失眠就是神经官能症这类的药。第三类,就是关节疼,腰疼这类的药方22种,所以有人认为光绪得了骨结核。再就其它的,从光绪的御医的诊断和药方来看,他长期的肾虚,神经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就是他从小就得病,多病,一直身体不好,当然这跟他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人的意见就说光绪长期身体不好,长期得病,长期情绪抑郁。所以,他很自然地得病、自然地加重,就死而且这个御医每天有一个人值班,六天是六个人值班,每个人每天,每位御医对皇帝诊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用药也不完全一样,这也是光绪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之一。总之一些学者认为,光绪是因病正常死亡。 光绪被人害死,谁害死的? 一,光绪被慈禧害死,《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这两种书都记载说光绪被慈禧害死,《我的前半生》也说,听说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们没有材料,就是根据推论,因为慈禧年老了,这个时候光绪重病的时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虑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绪病好了,重新执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这是这些人的看法。 二,光绪被李莲英害死,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斯,写了本书叫《慈禧外传》,德龄写了本书叫做《瀛台泣血记》,这两本书都说,光绪是被李莲英害死的。他们的根据就是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前。 三,光绪被袁世凯害死,《我的前半生》说,我听说,光绪皇帝是被袁世凯害死的,因为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一旦慈禧死了之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是要清算袁世凯这笔账,要清算袁世凯忘恩负义这笔账的,所以要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四,光绪被有的人害死的,谁不知道?因为光绪年轻,慈禧岁数大,慈禧得病的确是病重,光绪的病是常年有病也不是那么重,按理来说光绪应该活过慈禧,恰恰光绪没有活过慈禧,而且差一天,二十一光绪死,二十二慈禧死。所以很多人相信光绪是被她害死的。但是有一条,搞历史的得拿证据,你说光绪被慈禧也好,李莲英也好,袁世凯也好,其他人也好,害死了,证据在哪儿?到现在为止,谁也拿不出一条证据,宫廷事情本来就是诡秘,这种事情又更加诡秘,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怎么办?还可以做分析,做推断。 我做了一个排比,《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都记载说光绪是因病死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光绪死之前的记录。十月初一,光绪是十月二十一死的,十月初一光绪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说明他病还不太厉害吧,还能去别的屋请安。十月初二,光绪又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二十,“上不豫”,就光绪病了,那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发生什么事情了?有一位太医,有一个御医叫屈贵庭,民国年间他在一本杂志叫《逸经》,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他说,十七、十八、十九他给光绪皇帝看病。十七被召到了光绪的寝宫,光绪在他的御榻上翻滚,大喊肚子疼。这样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二十日,《实录》正式记载,“上不豫”,就是皇上病了。二十一《实录》记载,三个字,“上大渐”,就是病危,慈禧下了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就是宣统,将来继承皇位。当天二十一日光绪就驾崩了,二十二日慈禧死,两家可以各有说法,一种说法自然病死,一种说法是被人害死,各有根据,各有材料。我把这个情况给诸位介绍一下,考证就留待那些 专家学者们去做了。我觉得光绪之死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

回答2:

光绪帝死因何在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 光绪皇帝载恬在历尽人生种种磨难之后,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满含 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 操纵清末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亦病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 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鉴于二人生前的特殊关 系及政治上的对立,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也许 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世人对光绪帝的坎坷一生寄予无限地同情, 于是光绪帝被谋害致死的传闻一时不胫而走。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避免光绪帝他日再掌 朝政,于是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毙。此种说法在《崇陵传信录》及 《清稗类钞》中均有记载。另有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李莲英等害死的。 因为李为太后的亲信,平时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光绪帝,怕太后死后 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光绪帝害死。持该种说法的以英国人濮兰德的 《慈禧外传》最为代表。再有一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中认为,光绪帝之死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 导致光绪帝被囚,恐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其重办,于是,借进药 之机,将光绪帝毒死。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 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九十年后的今天,透过一份份档案和大 量文献记载,终于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真相:光绪帝确实是因病不治而 亡。 1874年19岁的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为再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立年仅4岁的醇亲王之子载恬为帝。幼小的光绪帝自进宫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欢乐。醉心于弄权施政的慈禧根本无心顾及年幼的光绪。长 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绪帝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 身体积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 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 节使然。” 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 及腰背酸沉。37岁时光绪帝亲书“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 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 则必头疼体酸,腰腿肩背酸沉。”据光绪十年、十二年脉案记载,光 绪帝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质孱弱的皇帝,在亲政后的十年间,身体却 有了明显的缓和。1898年,光绪大婚,迫于“祖制”,慈禧撤帘还政。 年轻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满腔热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国强 兵,振兴朝政,大力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切,无不受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阻扰。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日趋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变法最终在顽固派的疯狂镇压下宣告失败,“帝党”朝臣纷纷被逐杀。 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无助,使光绪帝在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就 此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三十四年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御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 “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治疗上已寒凉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此时的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结核,血液也出 现了毛病。为此,光绪本人也甚为焦躁绝望,多次申斥御医无能,处 方草率。进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先后出现肺炎与心肺衰竭等症状。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帝已进入 弥留状态,肢冷气陷,双目上翻,牙齿紧闭;午刻十分,脉息若有若 无;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 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 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的一生。

回答3:

光绪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政治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死亡档案揭开早逝之谜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实是光绪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慈禧太后是直接谋害光绪帝的凶手,光绪帝也不是被人谋害而暴死的。因为从光绪二十五年前后,光绪帝的疾病突然恶化,日趋沉重,从未好转。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谋害,也是必死无疑。这有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和他自书的“病原”等大量医案可以作证。 如从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内,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在治疗上已是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医生们已束手无策。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说明御医们对光绪帝的沉疴已无能为力。延及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诉说自己:“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言词反映出他当时焦躁绝望的心情。 当时的江苏名医杜锺骏,在他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也对光绪帝的病情有详细记载。杜锺骏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光绪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见早在此时,杜锺骏就认为光绪帝的病已救治无望了。 光绪帝临终时的病情,对于他的死因更能说明问题。从“脉案”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危急万分。第二天有三名御医入诊,其中就有杜锺骏,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已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医案:“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医案:“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这是现代所谓的中枢神经症状,说明已危在旦夕。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医案:“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医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回答4:

清宫档案里面有记载,光绪身体不好,有遗精的毛病,而且平时吃穿不好,甚至李莲英吃的穿的都比光绪好,基本上就是自身身体不好再加上营养不良,但是由于是突然死亡也不排除是慈禧下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