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还流行——“洋泾浜字”。
华人和洋人接触交往初期尚无英文教育,华人对英文26个字母颇能学舌,但是因为拉丁字母字形与汉字迥异,难以描摹,所以选用26个汉字部首,如、丨丿凵等来代表26个字母,用于拼写。这种文字清道光末年盛行于下层社会。咸丰时刘丽川领导小刀会起义,为对清政府官吏保密,曾以此种洋泾浜字与洋人通信。
洋泾浜协和语是日军侵占东北期间(1905—1945)在东北产生的一种汉语和日语杂交的语言,其特点是不少词汇和语法结构,尤其是词序用日语(宾语前置于动词)。
【例子】“优秀大型货物船热田山丸大连着……”其中“着”是日语词“到达”的意思,这是个动词,却用在宾语后。类似的例子还有“日小铁工业满洲移驻”、“日邮便业务协定修正”等。协和语主要使用于东北铁路沿线,尤以大连为最。协和语只使用于汉族人之间,这与洋泾浜英语使用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不同。因为协和语是由学校强迫教学日语引起的,所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和城镇居民用得较多,并且也用于报纸的新闻报导、教科书等出版物上。本世纪50年代协和语仍可在口语中听到,60年代以后已趋于消亡。
旧时代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虽然早已不用,但是其中的某些词汇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例子】上述歌诀里的瘪三(“毕的生司”的缩减形式)、那摩温、麦克麦克。“刚白度”(即“江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