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教育思想是鲁迅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带着他的时代特点,而且还具有革命性与前瞻性。鲁迅的教育思想中,除去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彻底的批判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外,他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任是值得当今社会的我们所要细细揣摩的。
一、 要理解孩子。
(一)家庭教育
就在发表《狂热日记》的第二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而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狂人日记》的补充,鲁迅全面的阐述了他对家庭关系的认识。“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②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都是和父母教育分不开的。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生理的、心里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因此,教育者首先就要接受教育,要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懂得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子女。这种少儿天真活泼,喜欢自己爱玩的游戏,哪怕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的眼里却是世间少有的宝贝;他们爱美,钟情于五颜六色的衣服,即使是小男孩也喜欢穿花裙子,不让穿就会噘嘴不高兴;他们有成人意料不到的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 “顺其自然,不多给他打击,甚至不愿多拂逆他的热爱”的家教方法。
鲁迅认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③ 而鲁迅所批判的这种思想明显是错误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当和孩子处在同等的地位上,用这种家庭方式、态度去教育孩子。
(二) 学校教育
鲁迅没有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够体会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在 鲁迅先生为曹植甫写的一篇碑文中,充分的表现了鲁迅对教师的崇敬和对教师素养的认识,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过硬的素养,才能让他的学生深受其益,才能对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二、 要加以指导。
鲁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在于后天的家庭教育。因此,教育就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启发他们独立思考,交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鲁迅批判了旧中国的家庭教育的错误方法:一种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另一种是“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威瑟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父母往往认为是“听话”,以为是教育的成功,但是这样的孩子,等他步入社会,“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④
孩子天真活波,喜欢游戏,喜欢生动的有图画的书籍,有爱美的天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⑤在孩子面对一些好奇心和疑问的时候,以引导他们“自己思索 ”,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当然,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予切合实际地指导。要循序渐进,稍有超前。但不能太超前。太超前,“欲速则不达”,所有的教育就会沦为徒劳和白费。
三、便是解放。
放开束缚、解放孩子,所谓“解放”,首先是解放孩子的思想。鲁迅认为,觉醒的父母,应该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空间去”,要他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对待海婴更是爱护倍加,对他的教育却是民主的。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他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的领受的。”⑥鲁迅热爱孩子,但不娇惯孩子,他要求孩子敢想敢说,从小得到锻炼。
其次是解放孩子的活动。儿童活泼好动,常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喜欢潜下心来,寻根问底。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探究,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增长知识,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假如家长怕孩子脏了手脚、衣服,或者担心出意外,阻止他们去动手动脑游戏,去实践,把孩子束缚得死死的。那么,孩子就很难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领悟其中的奥秘。
四、鲁迅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鲁迅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年了,然而他的思想可以彪炳千秋,八九十年前的论述,在今天还有如此深刻的穿透力,还有如此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给孩子完整的童年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里揭露了社会对儿童的精神虐杀致使儿童早熟,过早地失去了童心。鲁迅说的对儿童的精神虐杀似乎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时下的中国,“少年老成”者越来越多,精通送礼,走后门之道的三尺小童可能就在身边,深谙敲竹杠,撕票之术的十岁小儿或许就是你的小侄。过早失去童心的一代必然是创造力、想象力缺乏的一代,社会虐杀了童心,也就虐杀了民族的创造力,屠杀了民族的未来。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最后,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