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弃医从文,他是真的不喜欢医学吗?

2025-04-16 07:34: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学过历史并且熟悉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朋友应该都清楚,中国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取得的成就包括开展的活动虽然在形式上不如抗日战争等大型战争来得轰轰烈烈,激动人心。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却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一个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民族来说,光是有着健康的体魄其实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唤醒大家的爱国意识,不要再继续麻木下去。所以,这样的历史重任便落到了像鲁迅先生这类人身上。

鲁迅早年并没有从事文学创作,他是到日本的仙台去留学,研究医学领域方面的知识。他一心想着,学成归来后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和伤员,通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来保存中国革命的火种。但是他后来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太不切实际了。因为比起脆弱的身体,国人最需要武装的是他们的头脑。或者说,好多人还处在一种混乱而麻木的思想状态中,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认识不清,甚至分不清楚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是反动分子。

正是因为看到这般令人担忧的景象,鲁迅先生才决定弃医从文,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然而,这样的选择并不说明他不喜欢医学。因为他救国心切,所以能够牺牲自己的那点爱好,去成全更多的人,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也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要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很特殊,大多数文人都不敢在公开场合抨击旧社会和一些落后的制度。而不怕危险的鲁迅先生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教化世人,传递真知,用他手中的笔发出了时代的怒吼之声。这些举动背后的重要意义远胜于救活一群人的生命。

回答2:

鲁迅不是不喜欢医学,而是认为学医只能从身体上帮助国人,而麻木的国人,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启蒙,所以他弃医从文,想要通过文学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

回答3:

鲁迅先生曾经东渡日本学医,希望凭借医学拯救国人的生命,但是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认为医学虽然能够拯救人的生命,然而无法拯救国人的精神。因此他选择用文字来唤醒国人之精神,并不是不喜欢医学。

回答4:

我觉得是的,毕竟他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后来他改学文,成了一位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