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到了元代突然衰落,其原因有二。第一元代的建立其实是属于外族人统治,他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当时中原有很大不同。元朝时期统治者属于蒙古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广阔的草原为他们提供了骑射场地,可以在草原上尽情奔跑。另外在蒙古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呼麦是他们常有的娱乐方式,而诗词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吸引力。
草原的游牧生活让蒙古族形成了豪放的性格,诗词属于文邹邹的东西,他们更喜欢有简洁明了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像骑马、射箭、摔跤等等,每年都会举行慕达大会,慕达大会主要形式也就是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 。在唐朝时期诗歌则是聚会、比赛和团圆必不可少的项目,饮酒作诗好不惬意。
而且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都会将诗词作为必考科目,再加上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都为诗词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元朝与唐朝相比就没有对诗词没有唐朝统治者这样重视,对于中原文化元朝统治虽然有积极的吸收和发展,但是本民族内在文化底蕴是抹不去的。诗歌的没落却没有让元朝文化衰落,元曲的兴起和发展也说明了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大融合。
诗词在元代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不管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由盛到衰,这是自然法则,也是自然规律,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经久不衰。哲学上也有提到过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而并不是直线上升,上升过程是由曲折的。诗词发展的规律是从梁到隋朝时期慢慢诗体增多,诗词得到相应发展,唐朝时期诗词就达到了顶峰,物极必反。而宋朝时期统治者并未将诗词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只是一些文人雅士抒发自身感受,嘲讽朝廷风气的载体而已,不再像唐朝如此大众化。到了元朝诗词就势必衰落。
因为元朝是蒙古族创立的,他们不注重诗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诗词文化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衰的现象,所以到了宋朝,诗词衰落是必然的一种现象。
蒙人取代汉人当上了统治者。诗词文化是基于中原文化产生的佳作,蒙人上台,游牧文化取代汉人文化,所以元曲兴盛,诗词落寞。
这与元代的统治有关,元代是由少数民族领导的,而在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多有矛盾,并未真正做到融合,元代统治者在社会、思想及文化上都对汉人有很大的限制,这也导致文化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