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河南张泥塑、清河镇木版年画、剪纸、魏集古木家具等具有浓厚乡土气
王相华祖祖辈辈有扎花灯的手艺
息和地方特色。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孙子兵法园",占地5000 亩,是人们了解孙子兵法奥秘的新景点。
胡集书会 胡集,是惠民县(古为武定府)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二、七逢集,每年夏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开始举行灯节书会。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例定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德州、惠民、济南、淄博、烟台、沧州、石家庄、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便三三两两云集胡集,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说书人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这期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艺人的演出要价最高。书会上曲种丰富多采,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
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村并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再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给报酬。从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极富乐群敬业精神。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二,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
“文化大革命”中,历史悠久、闻名全国的灯节书会被迫中断。1988年夏历正月十二日,书会又正式恢复,此后一年比一年红火。胡集镇政府拨款3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大型曲艺厅,为书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唱环境。
历史文化 惠民县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东巡设厌次县以来,历为州、府、郡、县治所,清代为武定府,有"鲁北首邑"之称。悠久的历史培育了众多名人志士,中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诞生在这里,因此,惠民有"孙子故里"、"兵祖桑梓"之称。汉代大文学家东方朔、隋朝画家展子虔、元代剧作家康进之都诞生在这里。
2003年1月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存唯一清代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园",有为纪念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而修建的大型仿古式建筑群"孙子故园",有泰山行宫、宋代古城墙遗址。
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木版年画
年画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汉代,就有贴门画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明清时期,年画盛行,这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民间年画取材广泛,凡人们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民俗等,应有尽有,大致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类:门画类,文的有福禄寿三星、五子登科,武的有秦琼、敬德、关公、钟馗等;喜庆吉祥类,如《同庆丰收》、《天官赐福》等;民俗风情类,反映日常生活景象,如《男十忙》、《女十忙》、《渔家乐》,及《老鼠嫁女》等幽默年画;小说戏文故事类,如《打金枝》、《空城计》、《盗仙草》、《宝莲灯》等;杂画类,有灯画、布画、花鸟字、插图版画、瓷版画等等。传统的年画作品,构图追求饱满完整、丰富匀称,十分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既讲究红火热烈,又讲究和谐统一,并广泛使用象征寓意手法具有明显的装饰效果和节日喜庆的特点。 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极具研究、收藏价值。由于一年一换不易保存,早期的年画已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如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初期的《老鼠嫁女》、《寿星图》、《瑞草图》、《观音送子》、《太白醉酒》等等,早已为中外收藏者所珍爱,被誉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邹静)
地缘政治: 它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是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