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由珊瑚虫死亡后的骨骼形成的。珊瑚虫是腔肠动物门里的一个大家族,被称为“珊瑚虫纲”,它们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拥挤地固着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虫就在死去的珊瑚虫的骨骼上生长。它们有的生成树枝状,有的像一个蘑菇,有的像人的大脑,有的像鹿角,有的似喇叭状,颜色有浅绿、橙黄、粉红、蓝、紫、白等,真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非常好看。
珊瑚虫的触手很小,都长在口的旁边,海水流过时,触手将海水中的食物送进口中,然后在消化腔里被吸收。珊瑚虫有从海洋里吸收钙质制造骨骼的本领。老的珊瑚虫死去了,新的珊瑚虫又长了出来,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它们的石灰骨骼也不停地积累下去,逐渐形成珊瑚礁。因此,珊瑚礁的存在依赖于亿万个活着的珊瑚虫。一旦这些珊瑚虫大批地死亡,珊瑚礁本身也就会失去生机,在海水的冲击下,会逐渐分化、瓦解,以至消失。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按形态划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环礁、桌礁及一些过渡类型。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可作为划分地层、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