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荆轲复命刺秦王,秦舞阳为辅,但还未等到另一人到来之时,便被太子丹疑心不敢谋刺杀之事,荆轲对此很是愤怒,大骂太子丹后,便匆匆过易水走咸阳刺杀秦王嬴政,结局以失败告终,而荆轲很是凄惨,被秦王砍杀。
荆轲作为战国四大刺客中刺杀唯一失败的例子,却最为著名。后来人对他褒贬不一。太史公司马迁夸他勇武,乃侠士。苏洵说他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荆轲虽死,但他却留给了后人一个天大的难题,荆轲刺秦失败到底是什么?是自己实力不行还是另有隐情?那么我们便带着好奇,去看一看当时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
1、政治军事方面
当时正处战国末期,秦朝自立朝以来,几代人惨淡经营,筚路蓝缕,至秦穆公时因有功,被周天子分封诸侯,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发愤图强,正式成为西戎强国,遥遥与齐呈东西对峙。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开始逐鹿中原。起先,中原六国认为秦出自蛮荒之地,地位卑贱,看不起他们。秦朝各代君王殚精竭虑,合纵连横策略玩得游刃有余,到了嬴政时当政,已经有席卷天下的野心和实力。
那时秦已是超级霸主,其他六国只能在秦的威胁下,依靠合纵的法子苟延残喘。但是各国间相互猜忌,宁可割让土地给强秦,也不愿与邻合谋。这便给了秦朝各个击破的机会。苏洵《六国论》中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朝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击破六大霸主国。但事实却是无可辩驳,那只能说明,六国间不仅仅是相互间互不信任,而且还失去了各自国家的民心。而反观秦朝,实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一跃成为超级强国,力压其余六国。国内安居乐业,民有所居,得到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支持。
2、经济方面
战国末年,土地矛盾尖锐,各国开始尝试着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土地从公有转变为私有制,战国七雄同时进行了大同小异的改革。虽然身处战国时期,诸侯间攻伐不断,但因为各国对战争的重视,于是都放宽对经济的管控,所以经济并没有遭到灾难性打击,相反,发展得还不错。
这一举措尤其是以秦朝的力度最大:开阡陌。开垦广袤的土地,给予百姓,扩大了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农民乃至贫民都有一块可供给自己吃食的最低保障,所以民心所向,为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文化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文化的最繁荣的时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争辩讨论治国之策,游说四方。
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爱,固守周朝礼法,不合时宜;墨家主张非爱兼攻,虽代表最广大百姓利益,但却不符合君主的意愿;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只能上山去面壁思考人生;还有张仪为首的纵横家一时得到了君主们重用,但是合纵之策失败,也没了他们用武之地;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这些对君主治国无用只能在民间默默彳亍。然而,秦从商鞅处就已经得知,治国必要用法治,并严刑峻法,这正好符合法家代表李斯的思想理论。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等人,为治国治民提供了智力支持,法家等人俨然组成了一个智囊团,推动了秦朝这个残暴的巨兽掌控着时代的巨轮。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这三个看出,秦拥有绝对的优势。再说战国末年,百姓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各大诸侯相互攻伐,谁也奈何不了谁,百姓急需一个能够统一六国,把战争尽快结束的君主,而嬴政便是这样一个雄韬伟略的君王。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秦统一六国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大势所趋!
公元前227年,荆轲决定刺秦。当时秦王嬴政已经吞并了韩、赵两国,合纵之策也因为六方之间的相互猜疑变得名存实亡。燕太子丹恐惧,认为燕国气数已尽,只怕下个亡国之奴便是自己。
太子丹虽然有远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才干。为了防止秦破燕,他既没有通知他的父王商讨计策,又没有和他国联盟共同抵抗强秦。而是走了一个当时很是流行的套路:刺杀。太子丹下令全国,谋求有志之士。燕国田光推荐侠士荆轲。荆轲再三推辞,但耐不过太子丹的热情邀请。
太子丹与荆轲一起驾车出门,荆轲随口一说千里马的心肝必是美味佳肴。太子丹驾车归来后便杀了自己的爱马,送于荆轲品尝;荆轲与众人宴饮,说一位弹琵琶的女子的手好看,太子丹便剁了女子双手,送给荆轲。荆轲作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乃是侠义之人,讲就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太子丹虽过于偏执,但确实留住了荆轲的心。
之后荆轲开始计划刺杀之事。先用激将法智取樊将军的头颅,又用督亢之地的地图为由进献,必能靠近嬴政,之后图穷匕见便可杀秦王。于是又谋得徐夫人所制作的匕首,用毒药浸泡;太子丹又为荆轲配备一个助手秦舞阳;万事俱备,只欠四大剑客之一的盖聂前来, 便可以完美进行行刺。但是还未等到人来,太子丹便催促荆轲仓皇上道。
荆轲计谋卓绝,思维缜密。但仍以失败告终!
《史记》描写了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但是,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真是这样吗?后人说荆轲此言不过是让自己面子过得去,死的时候留下一个威名!
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实力已经远远超出各国太多,统一问题只是时间的长久而已。贾谊《过秦论》中说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王嬴政却是可以把这个时间缩减到最短的人。其实,即便杀了他,也只不过把燕灭亡的时间给推迟了几年而已,六国的败势已经不可抵挡了。
虽然这样讲,但是秦王真死的话,那么秦朝内部必会掀起一股政权争夺战,而随之影响的便是对各国的作战计划,必定会有所延缓。这段时间里,各国有机会恢复一些元气,而秦朝实力也会有所下降,那么各国间又必将是一场更加持久的战役,虽然秦国最终依旧会赢得胜利,但是这延长的战役又会让多少人流离失所,会让多少人饮恨故土?百姓已经经历了百年的战乱,对他们而言和平才是最大的心愿,无论是谁当君王都无所谓,只要能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
而荆轲作为一个墨家侠士,不是一个只会杀人的莽夫,相反,他的对此时的社会形势看得很清楚。他荆轲无论从民众方面,还是从大势方面,他都不可能杀得了秦王。因此,他才多次拒绝太子丹。但是太子丹对荆轲尽心尽力,恨不得把自己心掏出来给他,所以荆轲即便再不愿意也要去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失败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而大势所趋!
秦朝的日益强大和强劲的活力与六国的没落破败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大势所趋。也正是这种趋势,让秦国众人众志成城,团结成一股绳,面对各国的抵抗毫不畏惧。
秦国如此,必使经济强盛,因此秦对官员的补贴政策极好;并且严刑峻法,腐败现象不敢也不能发生,所以,荆轲贿赂秦王亲信不可信。而且秦王驰骋疆场那么多年,对朝堂把控极其严密,对大小事务了如指掌,身边亲信受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以秦国的法律之严格,亲信怎会为了一点利益把自家九族性命赌上,并且秦王死对自己有何好处呢?
所以,荆轲刺秦难度之大几乎不可完成。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这一走,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不敢回头,怕自己后悔,只“终已不顾”!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这个名字历经两千年,依旧活在人心中!
因为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秦朝已经比其他国家要更强大,再加上秦王本身有功夫在身,所以荆轲是不可能杀了秦王。
因为荆轲这个人的武力值也不是很强的,所以最后没有成功。
因为秦王的守卫也是非常的厉害,他被发现就代表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