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有那些风土人情,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2024-11-18 01:42: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二毛子皮袄:陕北毗邻内蒙地处边关,冬季漫长而寒冷,皮袄是过去陕北人很常见的御寒衣物,但皮袄在皮质方面也有区别,最好的是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主要产于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入冬前产的羊羔子,只吃妈妈的奶,很少吃草料。长到两个月后杀了取皮,当地人叫二毛子皮。收集起来制成袭衣就叫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由于一根毛上有七道弯,且毛特别白,穿在身上暖和且轻巧,摸起来像绸锻,从当时来讲是特别珍贵的皮毛。也是榆林很独特的贵重特产,当时除了狐皮袄,就数二毛子皮袄好。据说镇守榆林的井岳秀曾经给上司张学良、闫锡山赠送过二毛子皮袄。因为做一件皮袄得数十张羊羔皮,所以产量并不多,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穿衣形式也发展变化的很快,冬季有了更好的御寒衣物,所以二毛子皮袄在八十年代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软靡子笤帚: 糜子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古人称其为“穄子”或“黍子”。它同谷子一样,有软硬之分。用硬糜子碾出的米被称为“硬黄米”;用软糜子碾出的米称其为“软黄米”,也叫“大软米”。
陕北的黄土高原自古是黄米和小米的重要产地。过去,每到糜子收获时节,农民们就将“软糜子”的糜穗折下来,民间的能工巧匠就用靡子穗绑笤帚。绑笤帚先要用棒锤捶打,去掉糜粒。如果捶不净,还要将糜穗在簸箕的木舌头上刮,直到刮净糜粒为止。除去糜粒的糜穗,将秸秆部分在热水中浸煮变软后,或是两把或三把就可以扎制笤帚了。
笤帚是过去人们扫炕除尘的主要工具。绑笤帚主要的原材料是软糜子穗,主要是因为硬糜子性硬,用其穗子扎的笤帚扫尘时容易被折断。所以,人们就自然选择柔韧的软糜穗。扎好的笤帚用刮板去掉糜壳,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还需要用硫磺熏蒸灭菌。一把好的软靡子笤帚一般能用十几年而不坏。据说,榆林在合作社的时候还成立过笤帚社,工人还有十多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本地就出产软靡子,所以笤帚在榆林的历史特别悠久。算得上是榆林的特产,过去,外地人来榆林总会带几把红毛绳扎的软靡子笤帚回去,不仅美观且也实用。估计现在很多八零后人的记忆里还有那些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笤帚的人。但那一记忆只定格于过去。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人们家中用的更多的是吸尘器,或者是塑料制的笤帚。虽然一些农民也会扎一些笤帚,但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来讲已经大不如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