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主要内容及张数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及张数
2025-04-03 19:13: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主要内容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蜀汉及东吴无纪.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无纪.
10.《隋纪》,八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四卷.
16.《后周纪》,五卷.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史事评论
《资治通鉴》于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余84篇是各家评论,其中裴子野的论占了10篇,司马迁的论只有1篇.以篇数看来,〈唐纪〉所占篇幅最多(81卷)、其次为〈汉纪〉(60卷).
陈垣《胡注通鉴表微》曰:“《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从今日来看,“臣光曰”充满封建色彩,黄盛雄将其归纳“诚”与“礼”,“礼之纲纪”这个概念,可谓贯穿《通鉴》之核心.张须在《通鉴学》云:“《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司马光本人的思想并没有跨越时代,故其论述没有太大价值.例如:司马炎因守三年之丧被司马光称赞是“不世之贤君”.事实上,司马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能与唐太宗,清圣祖等相提并论.

回答2: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