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鸡血”是什么意思?

2025-04-13 07:15: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 来源
    打鸡血来源:鸡血疗法流行于1967年的一种保健术。前后历时大约10个月左右。各地流行(从大都市到穷乡僻壤)的起讫和流行的具体时间、长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鸡(也有说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航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

  2. 相关传说
    据传,这是1965年流行于某省“上层社会”一种的时髦。其“缘起”是,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了死刑,行刑前献出这个“秘方”以求自保。称,其疗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愈百病;在台湾的蒋介石就靠鸡血活着。不但当地行政首长依法办理,还有一帮效仿的下属。文革中该首长被批斗,在催逼追问下坦白了打鸡血的事情。于是被当作“延年益寿,抢班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深揭狠批,并印上传单,广为流传。造成了打鸡血的大流行。文革激发的非理性认知模式,使中国老百姓在作为原始信仰的血液崇拜面前,产生认同感、亲和感。打鸡血的流行便显得顺理成章了。大量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易逝,因此特别重视肉体生命的保全。只是借助于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为中用”的科学色彩、现代意味,似乎愈发增加了可信度;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哄而起、应和者特别地多。1980年代,相声演员姜昆曾创作《红茶菌和打鸡血》对其进行讽刺,其师傅马季的相声《一阵风》中也曾塑造过打鸡血崇拜者“赵全信”的形象。

  3. 网络流行语

    打鸡血:表示兴奋,非常兴奋,兴奋的撒欢,换一种说法就是打了兴奋剂一样。

回答2:

“打鸡血”,网络流行语,在一些网络博客中被形容为“疯狂”、“痴迷”等歌迷、影迷、书迷的追星行为;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特别兴奋,具有调侃的意味。打鸡血在文革年代曾是疯狂蔓延的一种“保健疗法”。

“打鸡血”来源:

鸡血疗法,也称之为“打鸡血治百病”,简称“打鸡血”,是中国19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期间,流行的一种伪科学的健身方法。该疗法就是抽出新鲜的鸡(最好是小公鸡)的血液,注射到人的静脉中(一说肌肉注射)。

据上海大夫俞昌时介绍这种方法能治多种慢性病,对高血压、偏瘫、不孕症、牛皮癣、脚气、脱肛、痔疮、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并据他“统计”,“自己5年来亲身注射鸡血的疗效至少有24种,胆石症、丝虫病、脚肿、心脏病、老花、腹泻、睾丸硬化、冻疮、褥疮、脱皮、脱发等病痊愈,而且精神健忘乐观,视力增进,抵抗力强,面色红润,不怕冷,性欲旺,睡眠佳,大便畅,无任何病痛”。

一时,各单位有病无病的人们,纷纷拎着大公鸡去医院排队打鸡血。各地流行(从大都市北京到穷乡僻壤的西双版纳)的起讫和流行的具体时间、长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鸡(传闻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亨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