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演变》600字作文

2025-04-01 11:31: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回答2:

虽说春节年年过,可是这年味儿却一年比一年淡。

在我爸爸小的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幸福时光的来临,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大扫除,意在去掉晦气,迎接崭新的一年。人们都去街上采购年货,买新衣服,大街上早已张灯结彩,大人踩着梯子,小心翼翼地把大红灯笼挂在自家屋檐下,再在门前贴了一个倒着的“福”字,每个人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过年了吃什么?不用问,肯定是饺子咯!那时候的饺子,都是人们亲手包的。新年到来之前,街坊邻居就聚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拉家常,不知不觉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包好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大人们把把包好的饺子倒进热气腾腾的锅里,当掀开锅盖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饺子吃在嘴里,味道既鲜美又亲切,心里更是美滋滋得乐开了花!还是自家人包得饺子最可口呀!

吃完了饺子,大家就把瓜子花生端了上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着干果,聊着新年的趣事,小朋友们穿着新衣服,兜里塞满了糖果,脸上挂着甜美的微笑,在屋里唱啊,跳啊,趴在爷爷奶奶膝上,吵着要压岁钱。

那时候过年,人们是那么快乐,那种幸福的感觉就像喝了香甜的蜜汁一样,让人久久回味。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吃的穿的都像过去过年一样,过年的感觉也就日渐平淡了。吃饺子,也懒得亲手去包了,干脆去超市买速冻水饺吃吧,可是买来了水饺,买得来心中的那份喜庆吗?那些糖果花生,现在市场上五花八门,一抓一大把,但吃在嘴里,却没有从前的香甜。过年时从窗外看看,四周一片寂静,鞭炮声也少了,热闹的气氛也淡了。

我们拥有了许多从前梦寐以求的东西,却失去了一些快乐的精神。

相比之下,反倒是一些洋节更受人们的青睐,尤其受青少年的喜欢,一过洋节,大家就在家里摆上圣诞树,在墙头挂上圣诞袜,有的还扮成圣诞老人挨家挨户送礼物,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我们的春节呀!

喜欢洋节没什么不好,可如果过度地追捧于洋节,而忽视了本国节日,那就本末倒置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许多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春节不但不应被淡化,相反,应当以年比一年热闹、隆重。

回答3: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
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
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
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
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
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
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
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时间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
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年的时间
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
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